劳动创造未来

23.04.2020  02:30

  说起劳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记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概念。

  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劳动的记忆是拔秧、收割、放牛、喂鸡鸭、煮饭、烧菜……赤脚荷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上粘着泥土和稻禾果蔬的气味。他们在劳动中真实地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劳动中培养了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在劳动中塑造了吃苦耐劳、不畏难难的品格。劳动的因子已透过肌肤,渗入骨骼。因为劳动,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产生敬意,爱得深沉。所以,无论身处大江南北,无论土地丰腴还是贫瘠,都能风雨不倒,茁壮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农耕模式已随之转化。更多的人走出农耕,进入城市进行工业生产制造、建筑、服务行业。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尤其是00后或是10后孩子,劳动的时间大多被学习挤压所剩无几。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以学习功课为重,其它的一些生活琐事皆由家长代劳。多数孩子的劳动能力仅剩自己穿衣服、洗漱、洗碗。能经常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碗的小学生不多,会煮饭、炒菜的小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为缺泛劳动,孩子们不知稼穑之艰,遇到困难便放弃,遇到挫折就畏缩。

  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已成为普遍现象。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如何改变现状?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怎样才能让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呢?

  树牢劳动价值观。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从小扎根脑海,使劳动价值的理念入脑入心;让“劳动创造财富、实干成就梦想”成为孩子们传承的共同信条。从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劳动渗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

  丰富劳动形式。家庭学校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融合。学校开设专门的劳动课,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其他教育课程。在课外,家长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掌握生活技能;在节假日期间多参与社会、社区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将劳动形式贯穿于课堂内外。

  完善劳动评价体系。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形成相应的劳动课评价体系,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校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从而激发学校和学生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的积极性。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未来并不遥远,劳动习惯应从小培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在劳动中挥洒汗水,才能不负少年热血,开创伟大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龙岩文明网 黄艳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