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农田抛荒 老村干痛心(图)

12.10.2014  13:32

  农忙时大部分的农活都是两老人在做

  老农一封来信

  记者二次上山

  老谢面临的窘境是眼下山区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

  老谢名叫谢基良,老党员,63岁。他当过兵,也当过村干部。眼前的情况让老谢忧心忡忡,节前他给本报来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焦虑——

  “人以食为天,粮食来源是农业,农业主要是种田。国家现有政策每亩田每年补贴五六十元,能否调动农民积极性是一个问题。现在农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进城赚工资去了,一天百元以上的收入让农村大量土地抛荒了。土地是宝,荒芜了太可惜。作为一个老党员、老村干部,我呼吁国家能否进一步鼓励坚守在农村的人,让更多的人回乡种田,让田地恢复原貌。”

  老谢的来信让记者心情同样沉重。国庆期间,记者分别于3日、6日两次前往琅坑村采访。

  琅坑村毗连古田县杉洋镇,距霍口乡27公里,山路蜿蜒崎岖,车程1小时。这里树木郁郁葱葱,鸟鸣啾啾,脚下清澈的溪水哗哗地流淌。蔚蓝的天空下,稻田、农舍、远山,组成一幅凝翠含黛、充满生机的田园画。

  稻草人身后是原来的良田,如今满是野草。

  雇工成本高

  庄稼收成所得少

  走过弯弯的田埝,置身秋日的暖阳下,一幅繁忙的“水稻收割图”映入记者眼帘:那些沉甸甸的稻子,弯腰含笑。谢基良一家老小齐上阵,手抓一把稻秆儿,快速地挥舞镰刀,熟练地将割下来的水稻捆绑起来,整齐地堆放在一旁。

  别看老谢已经63岁了,干起活来毫不含糊。让他最开心的莫过于两个儿子特地返乡帮忙秋收,小儿子谢升还带上了7岁的孙子回乡看望爷爷奶奶。一家人分工合作,在阳光下尽情挥洒汗水。

  “这次国庆假期孩子们回家帮忙,我们老两口省事了不少。”当过村干部的谢基良介绍,10多年来,村里的青壮年陆续到城市打工,琅坑村约300户人家,如今剩下的基本是老弱妇孺,人数不足百人。由于农村普遍缺乏劳动力,每逢收割季节,都很难请到帮工。

  “15年前,卖50公斤干稻谷的钱可以请个工人帮忙四五天,现在一天的工钱都不够抵。”谢基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帮工一天的工钱是200元,50公斤干稻谷大概能卖170元。帮工一天8小时可以收割150公斤稻谷,晒干后剩100公斤。种植水稻前后得十几道工序,一家人辛勤劳动42天,再扣除人工成本,长期挣不到多少钱。

  老谢的坚守:

  有田才有福

  如今,谢基良家里的10亩地除了种水稻,还种些地瓜、芋头、蔬菜等。加上村里亲戚、邻里的地荒着浪费,让他帮忙照看,老两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里的农产品不但自给自足,还可以送送人。

  望着金灿灿的稻田,谢升深有感触地说,稻田供养了祖祖辈辈多少代人!城里出生的孩子离农村越来越远,带儿子回乡就是想告诉儿子水稻长啥样,怎么收割的,又是怎么变成白米饭的。谢升发现,当孩子带着兴奋和新奇融入农村老家的乡土生活时,那种田园乐趣在城里是难以体会到的。

  即便是在城里当上了公务员,面对大量荒芜的土地,谢升依然感慨不已。他说:“有田才有‘福’,有田才能‘富’,老祖宗早已悟出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农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舍本逐末,让人担忧。”

  众专家破解

  “谁来种田”难题

  近年来,传统农业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种粮收益减少。农村的年轻人很早就走出去打工,久而久之已不会种田了。在偏远山区“十村九空”现象已经十分明显,乡土中国的气息在城镇化进程中渐渐淡了。

  在福州,在福建,甚至在全中国农村,究竟有多少土地抛荒闲置?至今没有精确的统计。“谁来种田”一直是关注农业的有识之士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基本

  黄先生是福建农林大学特聘教授,是农业问题的资深专家。他指出,福建省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耕种难度大,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且土地承包过于分散,很难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山区缺乏统一的水利设施,村财承担有限,农民个人既没必要也不愿意投入,这是山区农业发展的短板。

  黄教授建议,要破解以上难题,首先要解决农民与外界信息不对称问题,村里应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入社的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其次,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发展多种经营;再次,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最后,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上,国家还需加大扶持力度。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曾撰文指出,尽管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农民收入低、务农人员老化等隐忧仍存,特别是当今年轻人群体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已经不多,“明天,谁在田野上耕耘”的问题,让人倍感忧虑。兰思仁认为,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发展现代农业,职业农民才是主力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然而农业的转型升级又离不开教育,农林类高校责任重大。

  或许,以上的做法和建议对众多的“琅坑村”能起到某种启迪。

  (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赵铮艳/文 张人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