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树立道德新风

18.10.2016  23:40

  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亦是做人的道德。

  助人为乐,是正直善良的人怀着道德义务感,主动给他人以无私的帮忙,并从中感到快乐的一种道德行为。我国古代先贤们有许多关于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处世格言,如“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趋人之急,甚于己私”、“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两千年前墨子就倡导:“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意思是说,对别人有利的事,即使从头顶到脚跟都受到损伤,也要做。这种精神发扬至今,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助人为乐要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并要把它贯穿在自己的生活中,作为为人处世的一种准则。当见人遇风险时,要先人后己。《三国志·蜀书》中有句名言:“每有患急,先人后己。”它要求人们,临危不惧,见义勇为,这是助人为乐最高思想境界的体现。《世说新语》上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华歆、王朗二人一齐乘船避难。半途遇有一人想要搭乘便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幸而船上还有空余,为什么不许可呢?我们要多做帮忙人的好事才对。”这个人上船后不久,就听到后面杀声四起,原来是盗贼追来了。只见盗贼离船越来越近,在这事态险恶之时,王朗想抛弃之后的这个人,但是华歆说:“我原先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状况,既然已经接受他的请求,怎能够因形势危急而见死不救呢?”最后,他们使那被盗贼追赶的人获救。

  见人遇到灾难时,要排他人之忧。我国古代名医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华佗行医不像当时其他医生那样,必须要病家寻上门来才给医治,而是主动去给病人治病。为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常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上百里、几千里以外去给人医伤治病。有一次外出看病回来,天已经很晚,途中碰到一个人蹲在路边呻吟,他就主动走上前去询问。路人说:“肚子突然痛得厉害,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华佗就在路旁为他诊断,告诉他说:“你肚子里有虫,可向附近小店要三小杯醋酸,喝下去就会好了。”那人照办,肚子果然不疼了。当这位病人要感谢时华佗时,华佗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就走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华佗的一生中不知有过多少次,经他抢救而生存下来的病人不计其数。

  要做到助人为乐,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快乐观,把为他人谋福利当作自己的义务和快乐;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处事观,遇事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再有,要树立正确的知行观,要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锻炼、去实践,在千百次的实践中去铸造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潜质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为乐的品德,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涵江区委文明办 李金聪)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