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加快和我国农业发展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面临新挑战。应对新挑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必须找准着力点,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
提升农业竞争力面临五大挑战
劳动力和区位竞争优势削弱。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劳动生产率并未同步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苹果汁、肠衣、羊绒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出口量虽然排名世界第一,但面临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此外,农业投入品价格逐年攀升、生态制约因素和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农业科技驱动力不强、农村金融制度和保险制度不完善等,都导致我国农业竞争力整体性下降。
多种农产品内外价差扩大。近3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宗农产品进口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受内外价差驱动,造成“国货入库、洋货入市”“边进口、边积压”现象。数据表明,我国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出很多,这是农产品内外价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粮食价格过高,使加工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导致肉、奶等畜产品的内外价差也在不断扩大。
未来逐步实行的自由贸易零关税对我国农业形成巨大挑战。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平均关税仅为15%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近年来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加快,在减税过渡期后,多种农产品均将实现零关税。若不加快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农业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农民持续增收将面临严峻挑战。
国内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居民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由传统的初级产品向多元、优质和安全的产品转变。国内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据统计,近10年间我国进口食品年均增长率达17.6%。
产品质量标准、产后流通加工营销等环节竞争力不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普遍低于美、日、欧等主要出口市场,加入WTO以来频繁遭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很大损失。我国果蔬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为20%—30%。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我国特色农产品由于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和商标,无法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最优价格。
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着力点
农业竞争力是一国农业多环节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拉长并锻强农业产业链。在生产端,重点实行规模化生产,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流通环节,统筹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构建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在加工环节,延伸农产品下游深加工配套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
创新调整产业布局。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加快发展果蔬畜禽等产业。在东部地区,依托科技开展农业现代化生产,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要把开发“优、精、特”产品作为重点。
深挖特色产品发展潜力。在我国农产品中,特色农产品的潜力最大。各地区应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探索出一条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发展道路。
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订、产品认证和检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应充分借鉴各国经验,推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下功夫。
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应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标准,并对农民做好技术标准培训工作。龙头企业可尝试与农民合作社实行股份制联盟,形成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连农户的经营模式。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