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损失惊人 综合利用效益可期

16.08.2014  21:54

近期,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开展了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专题调研。调查显示,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副产物数量逐年增加,由于只停留在一级二级开发上,没有吃干榨尽,直接影响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建议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攻关,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农产品资源全利用。本版特刊出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专题,以资从业人员借鉴。

      ——编者

      综合利用率低负面影响巨大

      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既降低了收入,还增加了安全隐患

      ●农产品副产物是在农产品生产或加工时产生的非主产品,包括秸秆、米糠、稻壳、麸皮、饼粕、果渣、菜帮、畜禽骨血、薯渣、酒糟、醋糟等。2013年我国农作物秸秆约8亿吨,占农业生物质总产量的50%;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加工副产物5.8亿吨,其中6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被作为废物丢掉或简单堆放简,形成秸秆、稻壳、酒糟、果渣、菜帮、骨血等农产品副产物的几座“大山”。相当于7亿亩土地的投入产出和6000亿元的收入被损失掉。

      粮食加工综合利用率很低。目前粮食加工副产物1.8多亿吨,其中米糠2042万吨,稻壳4085万吨,麦麸2178万吨,玉米芯4000万吨,玉米皮4112万吨,糟类1800万吨(酒糟1500万吨,醋糟300万吨),其中米糠、稻壳、米胚产量三项年均增长1.6%,麦麸、小麦胚产量同比增长3.1%;玉米芯、玉米皮产量年均增长6.7%。稻壳不足5%,碎米为16%,米糠不足10%,以碎米为最高,稻壳为最低。

      油料加工综合利用率较低。目前油料加工副产物9000万吨,年均增长3.9%,其中皮壳1000多万吨,饼、粕、油脚、皂脚等800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20%以上。

      果蔬加工综合利用率最低。目前果蔬加工副产物2.4多亿吨,同比增长4.4%,其中叶、秧、茎、根、皮、渣等21265万吨,皮、渣、籽、壳、核等3021万吨(柑橘1584万吨,苹果1155万吨,葡萄264万吨),综合利用率不到5%。

      畜禽水产综合利用率稍高。畜禽屠宰加工副产物主要有骨、血、内脏、羽毛、皮毛等,产量总计5620万吨,同比增长5.4%。水产品加工副产物主要有头、皮、尾、骨、壳等,副产物总计1569万吨,同比增长5.4%。综合利用率畜类为29.9%,禽类为59.4%,水产为50%以上。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对资源环境和农民增收影响巨大

      浪费了资源。我国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只有40%,而发达国家达到90%,其中日本则米糠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即使欠发达的印度也达到了30%。副产物中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其他有效物质,是食品、药品、保健品、能源、化工产品等原料,综合利用率低直接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量的资源没能物尽其用,白白地被浪费掉。

      污染了环境。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副产物近14亿吨,由于这些副产物污染事故与事件逐年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值得关注。如秸秆焚烧增加了空气污染指数并影响到交通和航空运输事业;一些加工企业周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景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的健康,直接导致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畜禽副产物中一部分不宜食用的副产物(骨、肺、腺体、胰脏等)及薯类淀粉生产的薯渣等副产物被排放或丢弃,排入城市下水道、河流、湖泊、海洋、废弃井矿、采石场或山洞等,污染水体,导致水生物死亡,还会产生臭气,影响居民生活;蔬菜主产区、大型蔬菜集贸市场及加工厂的菜帮堆积如山,腐烂变质,严重污染土壤、地下水和环境等,耗费大量资金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降低了收入。如把我国8亿吨的秸秆以50%作为能源加工,就相当于再建一个大庆油田;把30%的秸秆和5.1多亿吨粮油果菜副产物的70%作为饲料,按照每亩生产干苜蓿1吨计,相当于新增土地5.8亿亩。按照2012年大庆生产4000万吨原油和33亿立方米天然气(每吨原油按4005元,每立方米天然气按2.05元)及当年的苜蓿产量和价格(干苜蓿每吨1000元)计,产值为7469.65亿元,这些大都可以变成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增加了食物安全隐患。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粮食保障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我国粮食的主要品种自给率必须在90%以上,方可保持国家粮食安全。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进一步依靠科技,持续不断地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但我国副产物的有效利用率低,没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食物能量和食物营养,影响到食物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剖析

      创新能力差。我国综合利用环节技术和装备水平普遍低于农产品加工环节,产品稳定性差,关键装备的对外技术依赖度高,副产物加工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专业方面人才缺乏系统培养和激励机制。

      标准化管理不足。绝大部分综合利用产品没有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更谈不上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对产品标准的有效支持;综合利用生产的食品、保健品等投放市场后碰到了诸多的营销困难。

集群化程度不够。企业规模小而散,加工副产物或下脚料不集中,而进入市场环节和餐饮环节的废弃物又不能很好的回收、加工利用,无法进行加工副产物的规模化加工利用。

      综合利用技术可行且多重效益可期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分别在粮油、果蔬、禽畜产品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取得许多优异的研究成果,包括利用分离、回收、提取、干燥、生物技术等,向食品、能源、肥料、饲料、培基方向发展,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具备了可以工程化实施推广的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非常可观。

      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米糠制油、稻壳发电,从米糠毛油中提炼谷维素、糠蜡等多种产品,利用发电燃烧后的稻壳灰继续用来加工活性碳、水玻璃、硅胶等产品,这些技术已经成熟。该技术在黑龙江鹤岗万源稻米加工园区应用后,将米糠制油、稻壳生物质发电,有效提高了产品加工附加值,2011年加工水稻31.8万吨,扣除大米亏损626万元后仍实现盈利2183万元。黑龙江万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新建5万吨米糠毛油精炼项目,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新建的300吨谷维素精品和200吨米糠甾醇项目,年产300吨药用级谷维素和200吨米糠甾醇;新建的100吨二十八烷醇项目,年产二十八烷醇100吨。

      油料加工综合利用。油脂加工产生DD油(脂肪酸)加工为天然维生素E、植物甾醇、脂肪酸甲酯和食品级磷脂的技术已经成熟。该技术在河南应用后,该省油脂加工年产生DD油(脂肪酸)副产物7万吨左右,经过深加工为天然维生素E、植物甾醇及脂肪酸甲酯后产值可达24亿元,实现增值8亿元;年产油脚副产物35万吨,经过深加工后产值可达25亿元,实现增值13亿元。

      畜禽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动物副产物转化成生物多肽和饲料中可以被吸收利用的宝贵蛋白质资源技术已经成熟。该技术在赤峰极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后,具有对牛血、牛脏器、骨骼、废弃边角料等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能力,该公司可将牛副产物加工为生物多肽,转化为饲料中可以被吸收利用的宝贵蛋白质资源,可大大提高牛副产物附加值。

      果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冷榨技术、冷磨技术、溶剂浸提技术、水蒸汽蒸馏技术,从酸中提取乙醇沉淀技术、离子交换技术、酸提取盐沉淀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等已经成熟。该技术在湖南喜阳集团、武汉远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衢州果胶有限公司、福建华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应用后,从柑橘加工副产物大量提取橘皮精油,在柑橘皮中提取果胶,果胶纯度高、色泽好。

      建议启动综合利用行动计划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的地位,国家已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定为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对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务必搞好顶端设计,稳步扎实推进。

      总体思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装备,促进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二次以上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基本原则。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撬动金融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县(区、市)为单位,与精深加工、链条延伸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统一规划,整合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加以推进。探索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品种的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发展途径。

      工作措施。一是制定行动计划。制定全国和各地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品种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发展。二是加强示范创建。创建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县,引导企业和产业园区对加工副产物和农林剩余物“吃干榨尽”,对终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推广实用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秸秆、稻壳等农林剩余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装备向生产力转化。四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服务机构,开展行业调查、产业规划、诚信体系、技术咨询等方面开展综合利用各项服务,促进技术转化速度,建立技术服务平台,支持技术改造升级。五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营造共同关注、协力支持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

      政策保障。一是财政支持。通过工程化措施、项目化投入,对企业综合利用设施和装备投入实行30%政策性奖补,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循环增效进行专项财政补贴。二是税收减免。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环保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贷款贴息。对企业综合利用技术设施装备改造升级贷款基准利息给予50%的贴补。四是创新金融服务。开展联合担保、订单质押,为企业争取更多贷款和优惠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