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民间节俗唤醒文化记忆的力度

20.03.2018  19:12

  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3月18日上午,安徽颍上首届民俗文化节在颍上开幕。开幕式现场,大鼓秀、双龙会、颍上文化原创演出《召陵之盟》以及颍上花鼓灯等多种传统民俗表演轮番上演,平日里不常见的传统文化表演唤起了人们对于久远民俗文化的记忆。(3月19日中国新闻网)

  一个个古老的民间节日里面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成为了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比如这农历“二月二”,有的地方称之为“龙抬头”,每个家庭都要给未成年的孩子去理发,虽然“剪龙头”只是剪去一绺头发,可多可少,寓意一年都有精神头,好彩头。而让孩子参与其中,不仅是为了祈福,同时还希望他们能体会和学习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感知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

  民间节俗同样能唤醒民俗记忆。农历二月初二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自发传承,有的地方对于这个节日,除了“龙抬头”,有的还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家吃“撑腰糕”,寓意吃了撑腰糕,一年都会健健康康,干起活来腰板更有力量。每个民俗节日,虽然在生活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一样,通过民俗、节日这样的载体唤醒,却与我们的希冀和奋斗融为一体,时时绽放了固有的文化活力。

  用民间节俗更好唤醒传统文化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唤醒节日民俗文化记忆显得尤为迫切。再则中国古代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多样,该如何呈现?如今随着地方上有效组织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并将此当成丰富文化生活的“重头戏”,通过传统艺人的表演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兴趣,比如新闻中的这古装司仪一声号令,一群身着古装的少年鱼贯入场,经过少年共同诵读春秋经典、司仪引领剪发、编发、点朱砂等仪式,让年轻一代知道了民间节俗的真谛所在。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文化历史的链条,那么,诸如“元宵节”“二月二”“七夕节”之类的诸多传统节俗,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各色花种。只有多将这些“花种”移植到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这样,这些节俗才不会暗淡失色,甚至在边缘化中失去了记忆。这可能就是个安徽举办此次民俗文化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加大民间节俗唤醒传统文化记忆力度,将有助于我们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这样,我们才能汲取传统节俗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福州文明办 陈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