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出“剪”锋——柘荣刀剪文化产业的转型之路
宁德网消息(记者 叶陈芬 王东东 通讯员 陈丽彬 文/图) 每天清晨,柘荣城关的大街小巷,5000名勤劳的人儿,如滴水入流,逐渐融进城里城外的刀剪工厂。傍晚,这批勤劳的人儿,又如归巢的鸟,带着铁锈的味道,从工厂走出,回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这就是柘荣,一座柔情似水的城市,却有一个“中国刀剪之乡”的阳刚称号。
柘荣刀剪经历了300多年风风雨雨,由此也衍生出了深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刀剪文化。刀剪业与刀剪文化相伴相生,一路走来,使柘荣刀剪不衰,从这个世纪初开始更是强势崛起,成为全国刀剪行业的佼佼者。130家刀剪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产刀剪2.5亿把,年产值10多亿元,碳钢剪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
如今,在全力打造“文化柘荣”的新形势下,作为特色文化产业,根基深厚的柘荣刀剪势必要在传承发展中转型提升。产品创新、品牌打造、行业整合,老产业新求索,柘荣刀剪“剪”破瓶颈,产业转型升级风生水起。
秉承传统 新老工艺相辅相成
推开柘荣县展览馆的红木漆门,我们走近了柘荣悠久的刀剪历史。
柘荣刀剪始于明末清初,据《柘荣县志》记载,早在清雍正十二年,柘荣就有能工巧匠用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清同治年间,柘荣的“袁合兴”、“林木兴”字号剪刀已颇享盛名。“浙江货郎担,柘荣剪刀帮”,道出了当时柘荣剪刀在全国的知名。
1975年,柘荣县剪刀厂成立,1990年改名闽锋剪刀厂。
1991年,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会上,柘荣剪刀将40层龙头布一剪到底,刀口坚度、锐利度等十项技术指标均获满分,其质量可与“张小泉”、“王麻子”等名牌产品相媲美,引起举座震惊,产品驰誉全国。
“然而自从辉煌一时的闽锋剪刀厂破产后,柘荣众多小剪刀厂都各自为战,柘荣刀剪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回忆起那段低迷岁月,柘荣县城联社主任游步锦仍然唏嘘不已。他认为,柘荣刀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过于单一,长期以三把剪刀(大头剪、皮革剪、民用剪)打天下,工艺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量大而质不高。
穷则思变。在继承传统制刀工艺的基础上,改变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成为近年来柘荣刀剪企业破解企业发展困局、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创新不断,变化不止。柘荣刀剪,从一度没落到重焕生机,不过几年。
“只有跟上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有市场话语权。”自柘荣县金剑剪具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这句话一直被公司创始人袁祚金奉为圭臬。建厂数年来,在秉承过去制作传统剪刀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不走寻常路”开发新型产品——裁缝剪,引领行业的创新和提升。年产裁缝剪100万把,开发出20几个品种,占其公司产品总量的70%,产品远销印度、泰国、巴基斯坦、迪拜、新西兰等国家,创造“一把剪刀走遍天下”的传奇。
以“新”打开市场,更以“质”站稳脚跟。
柘荣剪刀锻打精细,一把剪刀要经过冲坯、钻眼、下钢、磨咀、粹火、水磨、点焊、合剪、套管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长期积累的水磨、下钢、粹火三道传统工艺还是世代相传。正是得益于这优越品质,柘荣剪刀经数百年考验而不衰。”游步锦骄傲地说。
近年来,柘荣刀剪企业更是纷纷不惜重金引进“全自动网带炉热处理”、“全自动带钢冲坯”等先进生产线,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走向要质量要效益要产值之路。
如今,柘荣刀剪企业早已经跳出“三把剪”的窠臼,产品发展到涉及民用剪、皮剪、花剪、纱剪、服装剪、理发剪、医用剪、旅行剪以及各类专业剪等15个系列70多个品种,年产刀剪2.5亿多把,永德利理发剪和园林剪、宏利星不锈钢剪、剑龙纱剪等成为新的“看家产品”,百年老产业又重新焕发了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