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南洋首富沉浮记 黄仲涵,才高智深创辉煌

20.05.2014  18:03

                                             

                                           

  黄仲涵出生于1866年,他天赋秉异,深受父亲黄志信钟爱,7岁时,将仲涵送回家乡学习中文,了解祖国家乡的文化。回到印尼后,黄志信又请教师教授他英语、荷兰语和印尼当地语言。为了让黄仲涵有实战经验,黄志信让他从小就在店里学习,经过父亲的悉心教养和刻意雕琢,仲涵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起来,他和父亲一样,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见荷兰人在东印度拓荒创业,他自谓“彼欧洲碧眼儿,世界横绝之创举,经营西半球新大陆。至于东方世界,我亚洲之中华民族,黄唐之苗裔,四百兆优秀之人民,有为者亦若是。

  18岁时,黄仲涵通过父亲的介绍,认识了爪哇中部土著酋长梭罗王,一表人才的他很快得到梭罗王的赏识,由此,黄仲涵开始崭露头角,引人注目,黄氏企业更是如虎添翼。仲涵辅佐父亲掌管建源公司,他才高智深,勤奋钻研,业务精通,才干得到荷印当局的器重。1885年,他被荷兰殖民政府任命为“雷珍兰”(管理侨民事务的初级职务),不久便升为“甲必丹”,相当于管理华侨事务的中级官员,后来更升职为“玛腰”,成为高级官员,专理华侨事务。

  黄仲涵全权负责经营、管理建源公司时,才24岁。他继承父业,目光敏锐,又富有胆略,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更有远大的抱负。1893年,黄仲涵把公司改组成“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经营甘蔗种植园,并从1894年起先后创办了5家糖厂,总面积为7082公顷(17500英亩),总投资约达1000万盾。这5家糖厂总计年产10万余吨。从1910年至1914年,建源公司每年平均出口糖15万吨;1919年至1925年间又增加7万吨。建源公司经营的糖业空前扩大,远销世界各地,获得巨额利润。1923年,全荷印有糖厂179间,其中华侨办的有13间,黄仲涵的5间糖厂共产糖86万吨,占华侨糖业总产量的57%,黄仲涵因而有“爪哇糖王”之称。

  1918年黄仲涵又在克列贝特创建了一家木薯粉厂,兼生产酒精,厂址占地2000公顷,连同种植园共有33万亩,拥有工人3700名,年产量达27万吨,是东南亚最大的一家木薯粉厂,产品远销欧美各地。黄仲涵除了主营糖及木薯粉外,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木薯干、胡椒、玉蜀黍、花生、蓖麻籽、香茅油等。

  为了适应上述贸易的扩大及发展,黄仲涵先后在雅加达、泗水、井里汶、日惹、梭罗等地设立分行和办事处。1906年,黄仲涵在三宝垅用400万荷盾的资本创建了“黄仲涵银行”,并在泗水设立分行,作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的金融机构。后来又扩大经营火水灾及人寿保险,代理经营了7家保险公司的业务。

  1911年,黄仲涵把他的经营扩展至航运业。他在新加坡创办了“协荣茂轮船公司”,购有3000吨级的轮船“南荣”、“万丰隆”、“极乐谷”、“强盛”、“强安”等,往来于印尼及新、马各地。后来又经营了“顺美轮船公司”,增加“顺安”、“万宝源”等9艘轮船,成为荷印华侨航业的一支主要力量。黄仲涵经营建源公司长达34年之久,使黄氏家族的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黄仲涵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的兴盛发展,早已引起荷印殖民政府的垂涎。1921年,荷印政府要黄仲涵缴纳3500万盾“战争税”及“双重收入税”,企图扼杀建源有限公司,同时又企图以7000万盾的价格收购其企业。黄仲涵对荷印殖民政府的无理要求加以拒绝,最后离开了印尼而移居新加坡。在新加坡期间,他曾与黄奕住等侨商相约,将资产转移回祖国投资。

  1924年7月,黄仲涵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新加坡,终年58岁。其遗体运至印尼三宝垅,和其父亲安葬在一起。他留下的遗产估计达2亿荷盾,去世前立下遗嘱,将其产业分别交其子女继承。(待续)

  (黄晨)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