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南沿海制造业大市莆田看五大发展理念如何落地

20.12.2015  12:48

  莆田变了!

  这是记者岁末就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情况在当地调研时,感受到的最强劲脉动。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在莆田人看来,理念之变才是这里最为深刻的变化。

  福建莆田与全国很多城市一样正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发展转型,交织着纠结与阵痛,同时孕育着机遇与新生。取舍之间,事关长远。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如同发展的“五线谱”,稍有不慎就会跑音走调。莆田人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自觉。在转型发展的深处,总能听到理念落地的清脆响音!

  搬掉转型“拦路虎”

  下好创新“先手棋”

  鞋,一个令莆田人倍感荣光又深感焦虑的产业,曾经的优势正在面临着市场重新洗牌的冲击,产业的走向与城市的命运深深地勾连在一起。

  面对“成长的烦恼”,莆田人从理念深处打响了一场创新突围战。

  鞋业对莆田而言,不容忽视、无可替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莆田鞋业持续发展壮大,目前从业人员超过50万,2014年,全市鞋产量3.53亿双,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39亿多元。

  曾经的辉煌难掩今天的困局,在莆田鞋业协会会长陈文彪的办公室,谈起近年来鞋业形势,他眉头紧锁,“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外市场正在不断萎缩。”

  陈文彪的忧虑有着严峻的现实投影。莆田鞋以出口外销为主,70%以上的产品是根据国外的订单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一双鞋只赚三四块钱,随着成本优势的消失,靠压缩成本、规模扩张取胜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

  市场是最好的清醒剂。

  在华峰集团董事长方华玉看来,订单不是问题,创新才是关键。

  一双看起来不起眼的运动鞋,鞋面采用的却是3D打印技术,鞋面看不到任何胶水粘合、针车缝合痕迹,一次成型,节能环保,这样的“创新鞋”正是华峰赢得市场竞争的底气所在。现在,公司所有产品的订单已经排到2017年以后。

  在美国和德国设立产品设计中心,每年投入研发费用上亿元,累计申请专利186项……创新不遗余力,华峰在产业价值链高端分得一杯羹,成为多家国际运动产业巨头的长期合作伙伴。

  民营医院,莆田的另一张名片。全国80%的民营医院是“莆田系”,这个行业承载着莆田人敏锐捕捉商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但长期以来也被虚假宣传、虚高价格、无序竞争等问题所困扰。

  改变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监管的“游医”形象,出路还是在创新。

  成立全国最大的健康产业总会,分散各地的8000多家“莆田系”医院抱团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政府对社会资本办医院给予土地、税收、人才等政策扶持;打造全国民营医院药械集中采购平台,降低采购成本……莆田民营医院正在艰难转型,重塑形象。

  仙游县榜头镇坝下社区,方圆一公里内聚集着上千家古典家具加工生产商,紫檀、酸枝、花梨等红木家具做工考究,美轮美奂。莆田并不产木材,但古典家具产业产值却超百亿元!

  “无中生有”谋创新是莆田人的拿手好戏。在国内,“莆田系”占据木材行业市场份额70%,金银珠宝行业50%,油画行业30%……

  作为莆田“一把手”,市委书记周联清想得更多的是创新的路径。在他看来,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全社会厚植创新基因,才能在转型升级中赢得主动。

  面向“十三五”,莆田创新发展有后劲: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在企业设院士工作站、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实施“机器换工”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

  但莆田人没有盲目乐观,他们对创新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创新仍然是莆田发展的短板,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还不多,传统的发展路径依赖仍然存在,莆田‘制造’向‘智造’转变需要久久为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参与莆田“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李伟说。  

  守护绿色“不走调”

  弹好发展“协奏曲

  绿,莆田最亮的底色,空气的“气质”和自然之“绿”好到令人羡慕。从保护绿色到走绿色发展之路,莆田人看到了优势,但也在经历着煎熬。

  莆田人不怕这种煎熬。

  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四分,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城乡人均收入只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全面小康,莆田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需要工业大项目,但坚持绿色发展,有时意味着短期利益的损失。

  一个投资260亿元的林浆纸外资项目,每年产值上百亿元,一年能给市里带来25亿元税收,项目前期审批、规划用地、建产业园历时8年。

  项目上马前,莆田的决策者却壮士断腕,坚决说“不”!

  市发改委主任林金波说:“项目每天要消耗40万吨淡水,35万吨废水直接排到湄洲湾海域,尽管经过环保处理,但给海洋生态带来的影响无法预计,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权衡,我们忍痛放弃。”

  现在,这个被拒绝的造纸产业园发展起了红红火火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这就是莆田在利益面前对待绿色发展的态度:有纠结、有阵痛,但守住了底线。

  山区不上工业项目,临港产业园不发展重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坚持绿色发展,莆田勇于做减法。

  空气质量连续4年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58.1%,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莆田交出了亮丽的生态答卷。

  弹好绿色与发展协奏曲,在周联清看来,这是一个更大的考验,莆田正在破题。

  今年9月,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龙头项目、总投资240亿元的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项目落户莆田。以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方向,闽台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正在形成。

  产业“轻”、技术新、装备精……“十三五”期间,莆田将着力打造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工艺美术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疗健康等三个五百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

  谋跨越发展不忘绿色,以绿色提升发展质量,莆田人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统筹城乡促公平,补齐“短板”谋共享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有着“东方犹太人”之誉的莆田人本身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以世界为舞台,哪里有创业的机会,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今天的莆田人不仅仅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全面小康征程中,他们更看重全市343万人口如何一个不落地过上美好的生活。

  8万低保户,2%的贫困人口,城乡人均收入比2.09:1,偏远山区、海岛不足15名学生的小学还有118所,难以配齐师资……一串串数字折射的是莆田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短板”,处理好这些“关键少数”事关实现全面小康大局。

  莆田人有办法。

  80%的新增财政收入投入民生领域;城乡居民医保并轨,报销标准统一;全市中小学校实现光纤接入全覆盖,偏远山村、海岛学生通过网络视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135个产业基础薄弱的偏远“空心村”计划整体搬迁;“十三五”期间力争整合664个“空壳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缩小城乡差距,强村富民,莆田正在补齐“短板”。

  莆田市长翁玉耀对城乡一体化有清醒的认识:不是简单地将农村“变”为城镇,把农民“转”为市民,而是更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村的造血功能,进而实现乡村更美,村民更富。

  荔城区后黄社区,红砖红瓦鱼尾脊的特色古民居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后黄是华侨村,近年来,村里修缮了200多栋华侨留下的老房子,建华侨博物馆、民俗馆和乡村旅馆,乡村旅游红火了,村民增收、村财增加。

  协调发展、共享发展需要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莆田人敢于探路。

  土地是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法律政策限制,农民难以享受城里人一样的住房财产权益。

  近年来,莆田市持续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确权发证工作,确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同时,推进农民住房抵押贷款,解决农民创业资金难题。

  目前已有1109户农民拿到了土地产权证,农房抵押贷款108笔,贷款3634万元。

  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富足同样重要。莆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桂芳表示,文化是城市的DNA,一出社戏、一处古民居、一座古桥、一汪清泉就是“乡愁”。

  拒绝房地产开发诱惑,在市中心保留6万亩荔枝林;修缮莆田传统“二十四景”;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保护、弘扬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发挥妈祖故乡优势,以妈祖祖庙所在地湄洲岛为依托,打造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莆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让更多群众受益。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阵痛中见希望,纠结中见力量,取舍中见担当,在这个冬天,莆田大地正升腾着“五个发展”协同推进的春的气息。

  新华社记者郭奔胜 郑良

  转载自昨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