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坚持制秤68年 头发斑白仍坚守传统手艺

15.06.2016  15:43

  林加明老人一大早就在潜心制作木杆秤

  福州日报6月14日讯(记者 陈铁夫 文/摄 通讯员 谢雄)福清海口镇龙江古街,有一个老店铺,店内木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木杆秤,工作台上摆放着手推刨、手钻、铁砧子、砂轮、秤钩、叨口等工具。店主是81岁的老人林加明,他13岁时开始学做木杆秤,在这一传统行业日渐没落的今天,头发斑白的林加明老人依然守着老店铺,坚持手工制秤。在他看来,自己守望的不只是传统手艺,更是一份人生的回忆,一份无法割舍的爱好。

   从小随父亲学制秤

  林加明是莆田涵江人,父亲是名乡村杆秤匠。他13岁时便跟父亲学手艺,后进入莆田笏石木器社当上一名制秤工。

  20岁那年,林加明去当兵,参加了炮击金门战役。3年退伍后分到福州合成氨厂工作。两年后,因上山下乡政策,工厂精减职工,林加明被辞退回原单位木器社。但木器社不肯收他,林加明于是在老家自己开店,叫妻子、弟弟一起帮忙制秤谋生。

   靠制秤养活全家

  传统手工制杆秤工序十分繁复,有100多道工序,现在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数十道工序。林加明人聪明,腿脚勤快,手艺又好,他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做5杆秤。

  以前林加明经常骑车驮着大捆的杆秤走街串巷去卖。在莆田老家每杆秤只卖2元钱。为了多赚一点,林加明不顾路途遥远,到福州、福清、连江、长乐等地去卖,这样每杆秤可多卖2角到3角钱。

  常年奔走他乡卖秤,林加明见福清海口镇商贸业发达,做生意的人多,海口供销社、水产站每年需大量的杆秤,于是他在海口镇龙江古街上租了一间民房,开起了秤铺,并定居下来,这一年他30岁。后来,在老家的妻子和大儿子也从莆田搬来,帮他一起干。

  那时还没有电子秤,林加明的秤铺生意很好,到店里买秤、修秤的人很多。大家都说他做的秤又准又好用,他还参加当年福清县计量所组织的全县制秤工艺比赛,获得第一名。凭借这门技艺,林加明养活了全家,而且培养弟弟林加国考上武汉大学。

   坚守传统手艺

  时光流逝,林加明在每天做秤卖秤的日子里慢慢变老,如今他已经81岁。现在,林加明还坚持着每天制秤。由于早年劳累饥饿,身体不好,加上年纪大了,干活久了肩膀就会疼痛。尽管这样,他还是每天上午工作,要做出两杆秤来。

  林加明的儿女和家人多次劝他不要再做了,他们负责照顾他的生活,让他安享晚年,但林加明仍不愿关门歇业。

  从13岁开始,林加明制作木杆秤已有68年。“他一生的酸甜苦辣都和制秤连在一起,制秤对他来说是一份厚重的回忆,也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林加明的家人们说,虽然年已老迈,制秤仍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愿意一直坚守着这门手艺,一天还能动,就要继续制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