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平市委关于制定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03.12.2015  16:38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地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公益林发展机制,探索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评价考核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二)坚持抓牢抓实项目,切实扩大有效投资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构建覆盖全域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进一步打造“南接北联”、“东进西出”的大通道;推动普通公路提级改造,加强交通节点的互联互通,形成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域内交通网络。建成南平联络线、顺邵、武夷新区绕城等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延尤、武沙等高速公路项目,全市高速公路累计建成里程突破1100公里。建成南三龙、衢宁铁路,全市铁路累计建成里程突破800公里,加强铁路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转换和衔接。积极推进浦建龙梅、吉武温铁路及宁德至南平城际铁路、邵武至武夷新区至三都澳快速铁路、鹰厦铁路改造升级等前期工作。实施闽江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和内河航运码头配套工程,加快延平新城港区建设。加快推进武夷山机场迁建。

  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快装备技术工艺更新改造和产业链拓展延伸,每年实施100项工业投资及技改项目,重点推动一批投资亿元以上优势传统产业新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引进战略投资,实施高位嫁接,每年实施一批重组整合项目和增资扩产项目。围绕智能化改造,每年实施30项以上智能装备制造、机器换工、智能制造装备应用项目。积极引导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每年滚动实施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投资建设一批工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新建一批城市道路桥梁项目,完善城区骨干路网。加快供水设施建设,加快城区老旧管网改造,流域型供水水源的县城全面完成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动武夷新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建成福建华电邵武火电厂三期扩建项目,推进中海油海西天然气管网等项目建设,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加快构筑“一轴两翼”主干电网网架,各县(市、区)实现22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推动光伏、生物质、垃圾发电和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构成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提升“数字南平”建设水平。探索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

  加快农林水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竹山优化改造、烟基工程等项目。继续实施城乡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实现县(市、区)城区、重点乡镇堤防工程系统闭合完善。加快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推进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一批具备防洪、供水、灌溉等综合性功能的中型水库、引调水等重大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防汛水利信息一体化平台,加快气象、水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防范地质灾害及防火减灾、防疫减灾、防震减灾体系。

  (三)强化消费拉动作用,积极拓展需求空间

  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培育和释放内部消费潜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南平作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重要旅游目的地的优势,进一步把绿色产品卖出去、把各方游客引进来,积极扩大外部消费。

  实施绿色产品营销工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用好打响武夷区域品牌,利用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等,扩大南平绿色特色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创新营销模式,支持圣农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营销联盟,在全国布局专营店,扩大南平绿色、健康、安全农副产品销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加快电子商务“示范县(市)——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平台)”多层次示范体系建设,县(市、区)重点打造一个集电商企业集聚、仓储配套、物流配送中心、人才培训、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园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快递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推动企业深化电商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在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平台建设自营网络,支持南平产品网上专业市场建设,培育整合茶叶、有机农产品、竹木加工产品等行业垂直电商平台。推进传统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扩大出口需求。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

  实施旅游促销行动。发挥武夷山“双世遗”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打响武夷旅游品牌。分时段开展旅游主题促销活动,支持武夷山创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引导形成旅游消费热点。加强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依托合福高铁,加强与沿线重点城市、旅游景点的互动协作,建立高铁旅游联盟,开展高铁休闲旅游促销。加强相关业态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小吃街、民俗风情街、名特优产品街、酒吧休闲街等主题消费街区,开发大武夷伴手礼,挖掘旅游消费潜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构建对接高铁站点等交通枢纽、直通旅游景区景点的城际和方便周边游、乡村游的客运网络体系。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实现A级以上景区主要景点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规范酒店业、餐饮业、旅行团、导游等的从业秩序,支持和规范特色民宿发展。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支持地产地销,扩大市场占有率。建设、改造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支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商贸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加快建设若干区域性物流中心、一批专业化物流园区,依托闽江航运和延平新城港区打造多式联运型区域性物流园区。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方向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围绕医疗和康复护理、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旅游和文化、健康体检等重点领域,培育健康服务品牌。在武夷新区布局建设全国健康养生基地。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鼓励发展居家养老、社区照料等新型社区养老服务业业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提升家政培训、供需对接等服务平台,打造优质家政资源输出地。培育教育消费、体育消费等新热点。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南平产业升级版

  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大增量并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集中打造食品加工、旅游养生、竹产业、机电制造等千亿产业,生物、新型轻纺等五百亿产业,强化“5+3”产业和特色现代农业的主导支撑作用,构建具有特色优势和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突出“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足后劲、做新业态、做响品牌”,力争二产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初步建成福建省重要的绿色制造业基地。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快技改提升一批,增资扩产扩张一批,兼并重组整合一批,链条延伸壮大一批,推进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食品加工,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酿造、茶加工、奶制品、笋加工等,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功能型、营养型、方便安全食品转变;机电制造,重点推进电线电缆、电子制造(含新型电池)、铝材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3个以上百亿产业链和专业园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和配套集群;竹产业,重点拓展竹深加工,做优竹板材、竹工艺品、笋竹食品、竹炭等传统领域,加快向新型功能竹材料、竹纤维、竹工机械、竹生物医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新型轻纺重点打造延平纺织全产业链、邵武家纺集聚区、荣华山合成革及制品等百亿产业板块。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生物和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加快南平工业园、武夷新区高新技术园区、荣华山组团建设,县(市、区)集中打造一个功能明确、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实现每个县(市、区)均有省级工业园区。按照“1+N”主辅产业模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实现集中、集约、集聚发展。

  做特做优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打造全国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中国南方绿色食品城。从严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总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茶叶、烟叶、笋竹、果蔬、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发展。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建设武夷山全国生态岩茶基地,扩大高端消费群体市场;推进茶产品标准化生产,拓展面向大众的市场;开发茶饮料、茶日用品和茶保健品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体发展林下种养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中药材种植、天然森林食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等示范基地。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加强农业“五新”推广,建设省农科院闽北分院(建瓯)。推进建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武夷山省级农民创业园、邵武与武夷山省级农民科技园、9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定制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百亿元企业1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