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闹婚陋习败坏社风民俗

09.04.2020  16:5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日前,#最不能理解的地方风俗#成了微博热门话题,在网友列举的各种最不能理解的地方风俗中,无底线的“闹婚”或者说“婚闹”行为占据了前排位置,引发热议:伴娘、闹新娘,或在结婚酒席上刻意设计一些新娘和公公之间搂搂抱抱的环节,令观者尴尬。(4月8日中国新闻网)

  闹婚本是一种婚俗习惯。然而,近年来一些类似“闹伴娘”婚俗陋习却不断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好好的婚礼变成了闹剧,甚至成了丧命的悲剧,这实在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公开资料显示,在中国,“闹婚”的行为据信可以追溯到汉朝,有一种说法称,它的出现源于古人驱邪避灾的愿望。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古代的新婚男女往往缺少婚前交往,闹婚习俗中,人们适当为难一下新郎新娘,气氛比较热闹,也能使他们尽快熟悉起来,缓解新人的紧张感。不过,闹婚在《汉书》中,一开始就是被当做陋习记录下来。而且,古代也有不少比较恶劣的“闹婚”行为,甚至有致人死亡的。

  那么,“闹婚”何以还屡禁不止?准确说,是“闹婚”中一些陋习,何以还能够流传到现在?这当中有闹婚者文明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但最重的还是传统文化糟粕成分的影响,导致 在许多类似“闹婚”陋习中,人们往往觉得婚礼是喜庆的场合,某些“闹婚”行为是增添热闹气氛,不愿意对肇事者深究,从而纵容了那些本就文明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的人,使其进一步变本加厉,心安理得把“闹婚”陋习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当成习俗。

  要杜绝闹婚不文明行为,自然也不能只是一味搞到的绑架,当务之急的是给风俗和恶俗进行定义,划清彼此之间的界限,再结合现代社会文明秩序,借助道德文明建设与规则约束,尤其是借助人们对这种丑态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以及习惯性抨击的习惯势力,把良好社风民俗的建立起来,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效应。(泉州文明办 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