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助图书馆成为鸡肋

26.06.2019  18:52

  记者近日走访三亚市多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发现大部分自助图书馆无人问津,使用率偏低。有市民表示“自助图书馆可有可无”,有的市民甚至不了解24小时自助图书馆。(6月25日《工人日报》)

  不必跑图书馆,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在街边的一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上,就能完成借书、还书、办理读者证等相关服务……按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极具便民属性,应该备受市民眷顾才对。然而,从多地自助图书馆上线情况来看,门可罗雀,使用率偏低,甚至操作屏幕上沾满灰尘,挂满各式“牛皮癣”广告,萧条、冷落。

  应该说自助图书馆也有其曾经的辉煌。2008年,首先出现在深圳的自助图书设备,曾被认为实现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真正扁平化,体现了完全意义的延伸服务,随后即被作为公共文化领域的革新之举,引入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多个城市。然而从2014年开始,诸多媒体纷纷报道各地上线的自助图书馆开始遇冷。

  原因何在?并非社会公众对阅读的渴望有所降低,相反,公众对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还是信息时代的突破性发展,智能终端广泛的普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颠覆性改变。此种环境下,作为实体图书馆补充的自助图书馆,受到冷落也并不令人感到有多诧异。

  可见,自助图书馆遇冷,并非因阅读率偏低所致,而是诸多因素叠加形成的结果。但这是否意味着自助图书馆以后只能沦为摆设?如何让这些投入巨资购置的设备不致成为鸡肋,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

  毕竟,自助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重要补充和服务延伸,虽说规模可能不大,图书品种可能不够丰富,却可以极大地方便市民,尤其是学生读者进行即时阅读,这对建设书香社会,显然是有益无害的。而且随着城市公共阅读服务的装置、条件和场所越来越多,可以为一座城市的质感、厚度和魅力加分。

  因此,不要急于对这些遇冷的自助图书馆说再见,应从管理思维着手进行一些改变,不能再满足于只做一个简单的借、还书柜。比如开通预约借书方式,让读者能够在最近的自助图书馆提前预约借取到心仪的图书,既扩大图书馆的触角,也拓展自助图书馆的体量。再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于自助图书馆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定期更新图书,增强吸引力和针对性。

  总之,要想让这些投入巨资购置的设备不致成为鸡肋,就必须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文化引领意识,将自助图书馆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成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灵“驿站”。(德化县文明办 谢晓刚)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