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第三卫生间”人文关怀落空

10.04.2017  21:01

  出门旅游,年轻的妈妈带着年龄还小的儿子如厕,应该带孩子去男厕还是女厕?大多数市民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专门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第三卫生间应运而生。但近日,记者随机探访不同景区及医院等公共机构共75组卫生间发现,仅9处配备第三卫生间。大部分第三卫生间仍以无障碍卫生间出现,但仍存在被占用、设备不全等情况。(新京报4月9日)

  所谓第三卫生间,根据国家旅游局的定义,是指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通俗讲“第三卫生间”就是为了解决一部分特殊对象如厕不便的问题,主要是指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情况。建设“第三卫生间”,有助于完善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助于体现“厕所革命”的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第三卫生间,肩负的不但是解决具体特殊游客、旅客等如厕方便,更肩负的是一个城市、一个景区的旅游舒适度、生活方便度等提升问题,体现的更是一个景区、城市建设的高度、温度、吸引力等人文关怀,凸显的是一个城市、景区等的文明程度。也正因为这样,第三卫生间建设,对北京市、景区等,都有着无法替代的必须,以及可懈怠的急迫内在要求,是我国旅游产业升级、景区等厕所革命深化推进必不可少的重要抓手,有关方面必须要高度重视,尽早有效行动。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就媒体了解的北京市相关景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第三卫生间建设,可谓是并不怎么让人恭维,绝大部分根本没有第三卫生间,即便个别地方建设了第三卫生间,但也是要么“藏在深润人难找”,要么设施配备不到位,要么名称不一样,甚至完全被其他使用目的“占用”,根本达不到真正“第三卫生间”的建设和发挥作用的要求,离真正的理想状态,还有着非常明显的距离,值得关注和深刻反思。

  一方面,这与国家提出“第三卫生间”建设、继续推进景区等“厕所革命”的时间短、各项具体配套建设政策规划等还没有很好有效到位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也与“第三卫生间”社会认知度低、实际了解和使用人群较少、社会的实际紧迫需用度底、建设压力小也有着无法隔断的内在联系。

  但笔者以为,更根本上,这却与地方有关方面对“第三卫生间”存在的重要意义,以及推进建设的内在必要性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不清、思想重视度不够等还是有着更深刻的联系,凸显和折射的是有关方面没有把这一建设有效上升到地方有效升级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地方和城市形象的高度等来看待的现实,是地方旅游等供给侧改革迟缓、还不到位、行动还不够迅速有效的一个侧面有力反映。

  对地方和景区等的宏大建设和有关服务供给来说,“第三卫生间”的建设的确算不少什么关键和原则问题,其有效供应也是众多服务中的末端和微小。但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细微自处显精神、事小意义大,“第三卫生间”满足的是小众要求,温暖的却是社会所有人,彰显的是对大众的人文关怀,其意义和作用不能也无法小瞧乃至忽视。

  今年2月4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厕所革命工作会上曾表示,所有5A级旅游景区都要设置“第三卫生间”。对此,包括北京市等地方都为此表态要积极推进这一工作,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时间表。希望有关方面能以此为契机、压力和动力,积极让地方相关场所的“第三卫生间”早日落地,莫让“第三卫生间”的人文关怀落空,让特殊需求者的方便悬空。(泉州市委文明办 余明辉)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