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总工会创新工作引入劳模元素 让职工借势登高

16.06.2014  19:29

 “我今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师傅的教导;他不仅教给我技术,还教会我做人。”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与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龙枝感慨:“师傅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劳模精神影响着许多人。

郑龙枝是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气技术员,他的师傅就是著名全国劳模盖军衔。盖军衔是厦门工人的骄傲,他从普通学徒工做起,最终摘取了中国产业工人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培训的技工超过了3000名。

盖军衔因病于2013年4月去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技术财富,以盖军衔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依然保留,郑龙枝就是这里的技术带头人。

一个人的成长一开始就和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厦门这座海滨城市对技术工人的关爱和重视。随着人口红利的渐行渐远,近年来,厦门工会围绕建设“美丽厦门”战略的城市梦想,搭建了一个个创业舞台,一大批年轻的技术工人、创新能手、金牌工人、职工发明家脱颖而出、茁壮成长,逐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生产工艺等领域的骨干人才和中坚力量。

平台,向上流动的阶梯

在厦门市第19届职工技术比赛钢筋工(高级工)项目竞赛中,来自四川的外来工黄延正从60名钢筋工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技术状元”称号。他兴奋地说:“技术是我们创业的‘本钱’,没有技术就只能拿低工资。以后我会继续把这门技术练扎实,争当省级技术状元,给我家乡的父老报喜。我希望今后有个美好的人生,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提高技术素质,享有美满人生”,这是一个技术能手的梦想,也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的夙愿。为更好地让广大职工圆梦,厦门工会努力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广泛发动企业开展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岗位技能培训。

要培育出高技能人才,就要有一个平台作保障,而一套良好的竞赛机制则是“平台”是否坚实的关键。让职工在同一平台上发现不足,在同一平台中提升技术水平—围绕特区建设产业的需要,厦门职工技术比赛已经开展了20届,如今竞赛已向重点工程、非公企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形成市政府主办,市总工会和劳动部门等相关单位共同承办,融比赛与技能培训、鉴定、待遇落实于一体。

比赛为的是发现人才,给人才搭建一个成长通道。但在厦门,职工技能竞赛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广泛培训的基础上开展竞赛,只有技能培训达到20课时以上,人员到课率达到2/3以上,才能组织和参加比赛。

厦门市总工会还依托区位优势,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台湾职工参与厦门市职工技能竞赛,两岸职工同台竞技,推动两岸职工技术交流。

技能竞赛在厦门有独特之处,他们把普遍提高职工技能水平与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发动企业、职工开展和参与技术等级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大力推广先进操作法,注重加强对紧缺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督促企业用足用好职工培训经费,使更多的职工通过培训晋升技术等级,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仅去年,市区两级职业技术培训人数达到2.2万多人,通过技术培训晋升技术等级1200多人,新增高技术人才140多人。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