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坚持创新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居全国第6位

04.02.2018  12: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创造巨大需求。我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培育引领创新发展的行业领军企业,推进产学研多层次协同创新,科技支撑引领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增强。

   科研“顶天立地

  产业技术转向领跑

  在福州浦上工业区的福建永越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机器人正接受技术人员的测试,在工业4.0“机器换人”大潮下,它们将走向市场,成为生产线上的香饽饽。4年前,初创的永越智能还是业界无名小卒。如今,已成长为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的领先者,车身喷涂机器人系统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名。2017年,产品销售额达1.21亿元,比上年翻五番。

  公司总经理陈逢章说:“技术创新是企业的金刚钻。工业机器人是一个横跨多学科的集成应用,大量的基础研究是企业不具备的。”公司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杨健团队合作,将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激光切割、焊接,切割、焊接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系统集成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

  而该院林文雄团队的“激光微纳”科研成果,则开发应用在喷涂机器人上。“用激光微纳制造陶瓷喷嘴,替代进口的金属喷嘴,耐磨性提高,径深比更好,寿命提升,成本下降。”陈逢章说,这一智能装备自动化喷涂技术,已在福建奔驰、闽铝轻量化、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企业的生产线上应用。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曹荣说,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渠道,技术要找到结合点,与企业合作共赢。近年来,海西院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有80多项成功向企业转移转化,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46亿多元,助推我省产业技术从“跟跑”转向“领跑”。

  像海西研究院一样,我省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在“顶天立地”上下功夫,既推进原始创新,又应用前沿科技引领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迅速发展,目前,全省落地建设21个引进重大研发机构、26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22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组建3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发展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主体培育壮大

  爆发内生能量

  2016年底,一个医药领域的重磅成果在全国医药领域激起千层浪——由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干扰素“派格宾”获批上市。这是我省近十年来首个获批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国家一类新药,打破国外进口同类产品垄断。相比核苷类似物,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可进一步降低90%的肝癌发生风险。

  一个创新药物的研发一般需要10年以上,“派格宾”的研发历时整整14年。“创新要耐得住寂寞,还要持续、强大的研发投入。”公司副总经理陈方和说,公司整合国内外资源,构建“基础-中试-临床-产业化”研究的创新平台,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坚持每年以销售额20%左右的资金投入创新性研发。

  “政府给创新企业看得见的支持,极大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潜能。”陈方和表示,我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项企业优惠政策,对特宝生物加大创新投入起了催化作用。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资源匮乏,创新动力不足。为推动企业创新,我省把创新驱动的落脚点放在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将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领军企业作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

  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去年起,省级统筹4.69亿元、全省统筹13.96亿元,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给予分段补助、增量奖励。目前,已有431家企业享受我省企业研发经费预补助1.14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81.4亿元。去年,全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同比增长110.9%,惠及企业数量同比增长61.6%。

  资金用在刀刃上,企业家创新更有底气,高新企业、创新型企业涌现,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主力军。去年,新增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649家,累计达1304家,提前完成到2020年培育1000家以上的目标。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54家,在上年增长22.5%基础上再增长20.5%。

   厚植双创土壤

  催生创新活力

  一年来,我省新经济新业态表现抢眼。目前正在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政府全力打造环境,以环境托起平台,以平台集聚要素,以要素催生创新。

  位于泉州的领SHOW天地众创空间,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创业创新天堂。园区为创客提供公司注册、工作场所、资金扶持、政策争取、资源整合及产业转化等全方位扶持,吸引了300多家企业入驻,有6000多人在此创业就业,形成产业集群服务本城千亿产业群。

  目前,全省各类众创空间500多家,其中省级众创空间178家,去年新增65家,全省众创空间提供工位数4.2万个,常驻创业团队或初创企业达6360个。

  如何让政策更有竞争力?一切束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破除——

  我省下放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主管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获收入不上缴国库,全部留归单位;对高校、科研机构转让、许可专利给予奖励……政策“开闸”,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探索建立新时代科特派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科技双创和精准扶贫。去年,我省选认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与以往不同,除省内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浙江大学等省外科研院校的53名专家教授入选,服务领域突破原先“三农”范畴,涉及高分子材料、机械设计与制造等。还实行政府购买农业科技服务,设立每年4800万元的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经济实体。

  据统计,我省科技特派员共创办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42家,企业、创业基地和经济合作组织753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643项,推广新技术942项,带动78266户农民实现增收,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753户脱贫致富。

  作为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一年来,新载体、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新产业、新项目加速崛起,首批18项创新改革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在自创区建设带领下,去年1至10月,全省国家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972.7亿元,环比增长11.6%,新增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耦合、裂变,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正汇成福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巨大动能。

【责任编辑:李洋】
再扬改革之帆行好赶超之船 爱拼敢赢新福建启航新时代
这是厦门演武大桥沿线及鼓浪屿(拼接照片)。福建新闻
闽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以科技创新提高供给效益
  美图的“傻瓜模式”造就用户群体的巨无霸,福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