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省出台城乡养老金制度 福建省分档最多

03.12.2014  11:35

    近日,江西、河南等地陆续公布居民养老金实施办法,强调在2020年前,要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据《法制晚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27个省份出台相关规定,其中安徽、江西等5省份基础养老金多年未提价,仍保持每人每月55元的国家最低标准,与在榜首的上海比,金额相差了10倍。

    此外,养老金金额的各地差距还体现在居民收入的占比中,例如,上海不仅养老金金额数最高,其“分量”也是最重的。其养老金金额在上海市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为13%,在全国范围内最高。而大部分地区,该比例仅占不足3%。

    27省出台办法 2020年前将统一

    今年2月24日,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其中首次明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间可以转移衔接,但要在参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进行。

    4月21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二为一”。

    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总人数达到4.98亿人,其中城镇居民2399万人。而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城乡老年居民1.38亿人,其中城镇老年居民近1000万人。

    据记者梳理发现,目前除了内蒙古、西藏等4个省份暂未出台相应规定,其他27个省份均明确了城乡养老保险的相关内容。11月18日,江西出台《江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要求从城乡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目前每人每月获55元基础养老金,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在规定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每超过1年,每月增发2%的基础养老金。

    此外,记者发现,各地在实施办法中均强调了在2020年前,要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然而,一直以来各地养老保险金地域限制、多轨制、碎片化备受诟病。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就是要建立一个国家养老金蓄水池。而国家养老金蓄水池是指,从全国各地收取到的养老保险金归全国统一管理、分配。这样一来,无论在哪里工作,都可按当地标准积累养老金。即使回到偏远家乡,也不用担心会按照家乡的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养老金额度。

    分档标准不一 个人缴费100至5000元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包含保险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目前我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中央统一规定的每人每月55元。而个人缴费则是缴纳越多,政府补贴也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死亡的,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根据《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标准由过去的10档,增至12档。即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而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

    事实上,缴费档次增加后,居民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同缴费标准的补贴更加多元化,这有利于提高居民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记者梳理发现,个人缴费方面,江西、上海、吉林等近半数省份都是跟随国家标准,在100元与2000元间分了12个档。例如吉林省规定,个人每年缴费100元至1000元之间,每100元分一个档,之后到2000元间则是每500元一档,共计12个档次。

    而目前已经出台办法的省份中,有些分档更为细致。其中,分档最多的省份是福建省,目前每年100元至2000元之间共有20个档次,每100元一档。

    同时,河南今年也将参保人员缴费标准将由原来的10个档次增至16个档次,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新政实施后,缴费标准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还增加了25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这4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