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或无心 “热情”别有意

25.01.2016  08:48

  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正在考试的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该文认为,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及时,年轻的老师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并痛批学生是“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  (1月18日,澎湃新闻网)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的脑海会马上浮现教室里一群学生无视老师发病而继续考试的一幕,我会为老师的不幸感到惋惜,为学生的“冷漠”感到愤怒,为教育的失败感到悲哀。

  然而,眼见并不为实,因为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以讹传讹的境地。根据后来泰兴市教育局提供的情况说明可以看出,事发之前无论巡考老师还是教室内的学生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在第一发现时间以最快速度采取相关措施,可以说老师和学生也都尽到了责任。对于一个平均年纪才13岁且掌握急救常识较少的群体,在毫无预料会发生如此意外时,我们不能给予过多的苛责,更不能随便冠以“冷血”的帽子。

  一个鲜活生命在瞬间离去,我们确实会感到非常可惜,作为关注此事件的媒体,笔者认为,应该是点到为止的就事论事,而不是加以过多主观臆断的揣摩或猜测。我们应该牢记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把一些未经甄别的信息混合个人臆想编为新闻内容,甚至扭曲实事,颠倒是非,误导视听。孰不知,由于诸多媒体的简单转载和人云亦云,硬是让学生彻底背上了“冷血”的罪名。大家还记否,2015年十大打脸反转新闻所上演的“跌宕起伏”剧情,其中既有事件当事人为达成某种目的掩盖事实,更有媒体人为哗众取宠或“上头条”的推波助澜和刻意包装。

  回到此件事情,笔者不敢随便否认一些人确实对现行教育制度和状况表示真切的关注和忧虑,但不能苦于找不到典型案例而此事一出就觉得是找到了绝佳机会,一下子把现场的学生、学校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笔者认为,一群13岁的孩子在这件突发事件中,没办法承担过多的批评和苛责,教会他们掌握更多急救常识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给予更多关心和关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这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和情怀。俗话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媒体人必须把传播今天的新闻当作书写明天的历史,既要对当下负责,又要对历史负责。切莫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制造耸人听闻的话题,给社会增添混乱因子。(泉州市丰泽区委文明办洪春来供稿)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