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鸿昌:知识工人时代的楷模

27.03.2015  10:18

 

冯鸿昌和同事在检测设备。

      在厦门港海天码头,20多台高大壮观的桥吊屹立在岸边,工人们正忙着为往来航线的集装箱班轮装载货柜,这就是冯鸿昌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

        从一个来自山村的80后外来工,成长为熟练掌握现代化港口机械维修、监造工艺的技能大师,并成功摘取我国技能界最高奖——中华技能大奖,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事业部工程部经理助理、高级技师冯鸿昌,凭着刻苦的学习钻研和不断的创新,书写出一个个精彩的励志故事,成为知识工人时代的楷模。

        学习:

        成就精彩人生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冯鸿昌的经历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1997年3月,冯鸿昌从厦门机械技工学校来到厦门港海天码头实习,这一年,他18岁。冯鸿昌只学过1年半的汽车维修专业,从未与港口机械打过交道。当时,码头建设刚刚起步,只有4台桥吊、8台龙门吊,其中一半是国外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二手设备,故障率高。

        第一次爬上70米高的桥吊检修,俯视着脚下的海水,冯鸿昌头皮发麻,双腿打战。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学习与实践,他很快就能自如地在工作台上行走、检查设备。

        3个月后,初出茅庐的他自告奋勇,单独去处理发动机水管漏水问题,孰料30多分钟过去了,原因还没找到,装卸的车辆排起了长龙,他急得面红耳赤,还好师傅及时赶到。这一次经历让冯鸿昌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钻研,学一身过硬的本领。

        港口机械多是进口设备,技术含量和自动化程度高。1999年,公司从国外引进许多新设备,但一本本英文资料对英文单词量不上百个的他来说如同天书。冯鸿昌一咬牙,拿出半个月工资,买了台文曲星,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起来。半年后,他在电脑上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各种技术参数标注得清清楚楚,俨然是一本维修指南。

        冯鸿昌又报名参加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高职班,并相继获得电大自考大专文凭,拿下高级钳工、计算机操作员等数十个职业资格证书。2002年,他参加厦门市第七届职工技术比赛,荣获机械维修专业第一名。2012年12月,他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他攻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学历,实现了从普通技术工人向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转变。

        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虽然头上顶着种种炫目的光环,他仍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创新:

        实现技术价值

        “没有舞台就没有精彩!”冯鸿昌说,“参加工作18年来,我能成长为海天这个厦门港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的技术工人,是公司给了我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他把这种感恩之情化作了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2004年5月,公司购买8台价值高达6000万元的龙门吊,冯鸿昌被委以重任,代表公司监造大型设备,对整体技术和安全性能进行把关。在监造中,外资设备制造厂的德籍工程师傲慢无理,认为厂家制造的港口机械享誉世界,根本不存在质量问题,对冯鸿昌提出的吊具控制、液压系统程序修改等技术问题拒绝进行更改。冯鸿昌不畏技术权威,当场自己动手对设备进行调试,凭借精湛的技艺,找出机器的技术缺陷,令在场的外国专家刮目相看。

        在对码头上“红色巨人”进行维修保养时,他也不断跃上一个个技术创新的新高度。

        针对传统龙门吊作业噪音大、耗能高的问题,冯鸿昌与班组成员对系统进行改造,用电力驱动替代传统的柴油发电机组。

        “项目改造后,每吊一个箱子可节省6元。”冯鸿昌说,就在项目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节约能源2278吨标煤,节省成本1708万元,减少碳排放8976吨。现在,油改电项目已进入二期阶段,将分别在海润码头和象屿保税区启用,预计每年可再节省燃油成本488万元。

        在传统人工理货模式中,工人要在码头上长时间地接受风吹日晒,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和遗漏。2013年10月,冯鸿昌与班组成员进行理货模式革新,通过PLC获取岸桥作业参数,实时抓拍集装箱图片,根据图片自动识别集装箱箱号,将原本由人工确认的数据交由系统完成。通过远程智能理货系统改造,使传统的一人一条作业线转变为一人多条作业线,码头人员可在办公室进行远程操作,办公条件及安全性得到较大提升。

        针对工作实际,冯鸿昌和同事还专门研制了危险品箱处置容器。2013年8月,厦门一码头在装卸作业时,发生箱内液体泄漏事故,经紧急调用危险品箱处置容器协助处理事故,最终化险为夷。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