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我国进入数九寒天隆冬时节 注意防寒保暖

22.12.2014  19:34

   中国气象报记者叶海英报道   12月22日是农历“冬至”节气,也到了一年中的最冷时节。接踵而至的冷空气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冬天的寒意。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受冷空气入海影响,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南海中部和西南部有7~8级、阵风9~10级的东北风。22日至23日白天,东北、华北、黄淮、江淮等地静稳天气发展,部分地区有轻到中度霾。23日白天起,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霾天气将逐渐减弱或消散。

   数九”寒天 拉开序幕

  冬至,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之日。作为对寒冬的记时方法,我国民间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每一阶段9天,称作“冬九九”。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19天至27天称为“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我国民间历来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虽说冬至这天白昼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按说是最冷的时候,但这时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并不见得很冷,到“三九”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已消耗殆尽,只要冷空气一来,就天寒地冻,那才是真正最冷的时节。

   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

  在中国所处的北半球,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过了这天,太阳光线才逐渐由南回归线向北移,白天一天天变长。冬至这天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所以冬至又称日南至或“南至”。然后逐渐由南回归线北移,北半球的白天一天比一天长起来,南半球正好相反。《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冬至之后,白日渐长。

  唐代孔颖达《正义》疏《易经》“后不省方”句曰: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复于静也。古人认为冬至适逢阴阳交替时刻,是阴(夜)气盛极转衰,阳(日)气刚要萌生,是冬去春来的前兆,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气。

   防寒保暖 适当进补

  专家提醒,到了冬至,也就到了全年最冷的时段,应积极预防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脑中风,以及冻疮等病症,这些疾病容易在此时复发或加重。

  冬至保暖非常重要,尤其是头、颈、背、膝、脚这几个部位的保暖。此时要合理调节饮食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冬至时节,北方人要吃饺子,而南方很多地方要喝羊肉汤、吃豆腐。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些御寒食物,如海带、紫菜、菠菜、大白菜、玉米、藕、胡萝卜、山芋、百合、羊肉、牛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