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科院与瑞典合作研发新型水稻问世

24.07.2015  17:16

  研究团队的专家在福建的实验大棚(从左到右依序是研究团队核心成员的苏军、孙传信、王锋、胡昌泉)

  7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开发表的一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瑞典、美国专家联合研究成果,揭示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低甲烷高淀粉水稻SUSIBA2。它有望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甲烷排放。该成果的独创性意义还在于,同时解决粮食安全与温室气体排放两大科学难题。

  稻田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吸热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25倍,占全球温室效应的20%。每生产100公斤稻谷,将向大气排放14公斤甲烷。

  研究团队通过10年研究和大量前期工作,成功将大麦的转录因子植入水稻,有效调节水稻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配,使光合作用的产物,更多地储存于稻谷等地上部分,而不是储存到水稻地下部分,从而减少甲烷排放。

  三年试验表明,SUSIBA2水稻减少甲烷排放、增产稻谷的表现良好。这一技术全年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50%以上,同时提高每公顷稻田产量4%。

  该研究由中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和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多位专家,历时10年国际合作完成,中国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所是第一完成单位,苏军、胡昌泉为并列第一作者,生物所所长王锋为通讯作者之一。(林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