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孩子的北京暑假:来到父母身边却常常见不到

22.08.2014  09:34

  一个小男孩从垃圾旁跑过。实习生郭美宏摄

再过几天,丫丫就要再次离开爸爸妈妈回老家上学了。一个多月前,因为放暑假,姥爷带着丫丫,从安徽来到北京,赶来和在北京打工的父母团聚。7张硬座火车票,还捎来了也在北京打工的其他几个父母的孩子。

每年夏天,都有大量像丫丫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老家暂停“留守”,如“候鸟”般,来到父母工作的城市,与他们团聚。然而,丫丫发现,即便到了父母身边,她还是常常见不到爸爸妈妈。大人们的早出晚归,没有因孩子的到来而取消。很多孩子被迫再次“留守”在居住范围内。

放假了,“小候鸟”能去哪儿?

丫丫今年9岁了,爸爸妈妈在北京开了一家面馆,已经经营3年。每年暑假,她和哥哥都会被接到北京来,和爸爸妈妈一起过。

北京好玩,前几天爸爸还带我们爬了莲花山呢!”说起这些,丫丫掩不住兴奋。

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面馆离不开人。大多数时候,丫丫只能和一起来的小朋友在面馆门前玩。

13岁的小罗也想出去。大人们的忙碌,让小罗决定“自力更生”。7月初刚到北京时,小罗便独自带着比他还小一岁的堂弟,去了颐和园。查线路,坐公交,再换乘地铁,到达目的地,小罗全部自己完成。

这有什么?”小罗说,在老家山西万荣,他读的也是寄宿学校,每两周,他都要带着表弟,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一次。

但大人们似乎并不放心。来北京不久,小罗和堂弟就一起被送进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暑期班”。每天早上8点40分来学校,到下午6点,姑姑再骑电动车接他们回家。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这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中,读“暑期班”的孩子,多数都是因为爸爸妈妈没时间照看他们。

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多达6102.55万人。相较而言,像丫丫和小罗这样的“候鸟儿童”,能够暂时和父母一起生活,或许是幸运的。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在他们短暂的城市生活中,如果缺乏关注,也会有很多问题。

孩子的父母在城市中打工,面临生存的压力,无法陪孩子。有条件就带在身边,没条件就关在家里,或者送进培训班。”熊丙奇认为,假期中,孩子的去处,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但我们不应光指责家长不够关注孩子,这也是无奈。总得找个地方让孩子待着,好歹有人管,能学点东西。”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这其实反映出的是社会机构的缺乏。他认为,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过少,没有给孩子创造好的资源。好的教育资源、公共文化资源,没有整合起来向学生开放。“比如每个城区里的少年宫、科技馆、学校体育馆,如果能整合起来、合理利用,是非常好的。”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