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要细心也要耐心

13.11.2014  11:53

秋收一过,许多农户就要忙着新一轮土地规划了。对越来越多的农户而言,这样的规划已不是过去习惯的那样琢磨地里来年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把地租出去,或者要不要再多租点地,或者要不要趁冬天把哪条沟、哪条路整整的问题。

      这样的规划,发生在乡村田野,发生在农户家中,反映的是正在中国农村发生的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经成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必须解决的新课题。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年尤其是近两年来,农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明显提升。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已接近承包地总额的三分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都热情洋溢、满怀激动地引导、鼓励、推动农地流转,我们除了强调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还需要突出一个话题:农地流转需要细心、需要耐心。

      为什么需要细心?这个要求主要是对县乡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组织提出的。对租地大户或者农业企业,现实中他们租地常常不需要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大多通过村级组织或者乡镇、县级部门出面与农户沟通,在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的地区,有的租地就通过交易平台完成。但无论通过谁,最终都必须要涉及农户。对村级组织和政府部门,这时候他们的身份是多重的,既代表租地人与农户谈判,也代表农户与租地人谈判,同时还有监督引导责任。所以,没有相当的细心,很难做好这种地块分割、要求各异的租地工作。

      对租地人,一方面村级组织和乡镇部门需要了解对方租地的要求,并尽可能满足这种要求,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了解甚至考察对方的真实意愿与实际能力。比如有的租地并不务农,也不搞农地农用,有的没有多大资金实力,需要靠租地贷款,没有贷款不仅付不了租金,也无钱买种子化肥。对这些情况,就需要作更多更细致的了解,不能招租心切,毁了农地,误了农时,也伤了农户。

      对农户,土地流转更是个细活。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户的情况各不相同,是否把地租出去、什么时候把地租出去,各人有各人的要求与打算。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各有各的情况,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更是各有原因,有的年纪大了只能在家种地,有的需要靠种地解决口粮和柴米油盐,有的种着效益较好的作物收入较高,还有的就喜欢种点地,种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

      面对这些情况,若非细心地、有针对性地想办法做工作,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这方面许多地方都有成熟的做法,不过也有地方做不了这份细活,在村里多数农户同意流转土地、少数农户不愿意的情况下,采取一刀切,搞“少数服从多数”,强行流转土地,结果留下了后遗症。

      有了细心,还需要耐心。耐心的要求,对村级组织和乡镇部门来说,有时候更考验人。细心,主要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只要工作到位,处于熟人社会的农户大多愿意“随大流”,给“中间人”这个面子。而耐心,更多是考验村级组织和乡镇部门的工作出发点,是为了完成流转任务,尽快把地租出去,还是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既解决农地无人耕种难题,又解决大户效益问题?

      现实中,虽然明确给乡镇和村组下达土地流转任务、流转指标的较少,但许多地方把土地流转当做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有的还制定了相应目标进度,这就难免产生急切冒进或者相互攀比的问题。加上一些地方对土地流转做得好的有工作奖励,甚至有的流转大户给中间协调组织也有奖补,这就更容易造成急于求成的问题。本来可以让农户想通想好再流转,或者还可以探索更多更能让人接受的规模化经营方式,比如代耕代管、专业合作等统一经营方式,但因为缺乏耐心、等不及,就把农地流转简单化了。

      所以,农地流转上的细心与耐心,不仅关系到农地流转是否平稳推进,也关系到农地流转的质量与效益,当前需要我们既积极引导鼓励,又要尊重法律、尊重规律、尊重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