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陆续在全国2200个县展开

20.07.2015  11:40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常态,同时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这些都对农作物品种的优质化、安全性以及绿色节本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新要求,近日,农业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摸清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筑牢品种创新的“底座”,从而提升我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1978年在江西省东乡县发现的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9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目前仅剩3个,平均每10年减少2个;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稻分布点1342个,目前仅剩325个,平均每年减少近30个。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流失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灭绝的不会重生,减少的不会再增多,显然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亟需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力度,进一步保护利用好优异资源。”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介绍,今年2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为今后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勾画了发展布局。《规划》确定了五大行动计划,排在头一条的就是全国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抢救种质资源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围绕重要基因发掘、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类未来面临的食物、能源和环境危机的解决都将有赖于种质资源的占有。

  如果说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那么,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就是占有资源,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于1956年~1957年、1979年~1983年先后两次开展了全国性大规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然而,时隔30年,气候、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大量地方品种迅速消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尽快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查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保护携带重要基因的资源十分迫切。”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告诉记者,“通过普查,明确不同作物种质资源的品种多样性和演化特征,预测今后作物种质资源的变化趋势,丰富国内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不仅能够防止具有重要潜在利用价值种质资源的灭绝,而且通过妥善保存,能为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基因资源。”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可谓是30年一遇,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普查是保护和利用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涉及省份多、学科交叉多、需要大量高精尖技术和人才,并且是需要世世代代传承的事业。那么,如此“大费周折”开展此项工作原因何在?

  “袁隆平大面积亩产超1000公斤的‘超级稻’,依赖于野生稻雄性不育系(野败型)的发现与利用。此次对农作物进行普查,为的就是查清每一个‘野败’这样支持农业原始创新的优异资源和基因资源。”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述民表示。

  谁占有了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选育品种的优势,谁就具备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家层面看,优异种质资源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其收集、保护和利用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体系,目前保存资源总量达56万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80%的资源是政府组织从世界各国收集的,中国大豆种质资源就成就了美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丰富的种质资源是美国成为世界种业强国的有力保障。我国有水稻种质资源8万余份,利用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培育的杂交稻品种,已占全球杂交稻市场份额的80%以上。从企业层面看,优异种质资源的占有数量和利用程度,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美国先锋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玉米种质资源库,覆盖了全球60%的玉米种质资源,培育出了具有竞争优势的系列品种,占有全球玉米20%的市场份额。荷兰瑞克斯旺公司利用抗蚜虫种质资源,选育的抗蚜生菜品种,占据了欧洲70%的生菜市场份额。国内外实践证明,种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种质资源的竞争上。因此,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深度鉴定与发掘,为我国种业、农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资源,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率先在湖北4省区实施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是种质资源工作的一件大事,计划用6年时间在全国28个省(区、市)2200个农业县(市)分期分批、稳妥有序开展。”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立会表示,今年率先在湖北、湖南、广西、重庆4省(区、市)实施,其他各省(区、市)随后陆续开始。

  首先,开展各类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基本查清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征集各类栽培作物和珍稀、濒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质资源。

  其次,在普查基础上选择约650个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农业县(市)进行各类作物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抢救性收集各类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再其次,在适宜的生态区域,对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基本生物学特征特性的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将种质资源入库(圃)妥善保存。

  最后,建立全国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和编目数据库,编写全国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报告、系统调查报告、种质资源目录和重要作物种质资源图集等技术报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内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