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政”何以打通最后一公里
年底岁初,盘点上一年中央政府及各部委出台的各种涉农新政策、新举措,赫然发现刚刚过去的2015年可能是历年来“最热闹”的一年。
在涉及农业的“顶层设计”方面,从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2月1日),到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5年5月28日);从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2015年8月7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2015年11月2日),再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1月5日),等等。事关重大战略设计,却又如此动作频频,这是过去多年来十分罕见的节奏。
又如,在针对农民最关注的土地承包、抵押贷款和财政补贴政策等方面,农业部等6个国家部委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2015年2月11日),财政部、农业部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22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也紧随其后,公布《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则在8月24日重磅推出《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
再如,在时下最为火爆的“互联网+”领域,则先后有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2015年5月4日)和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的《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2015年9月23日),前者被称为“电商国8条”,后者则是具体的落地措施。
在社会最为关注的“双创”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5年6月21日)后,农业部、共青团、人社部紧接着下发《关于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的通知》(2015年10月28日)。
这说明,在“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之下,“三农”领域各项深化改革的进程正在不断推进,这些重大而全面的工作部署,提振了市场信心,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与发展信号,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发了大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我把这种重大变化谓之“2015农村新政”。
但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一些政策“出得了中南海”,却“到不了最基层”。甚至我们在一线走访时听到基层一些微词,说“中央政策搞得越来越像培训文件”“文件发得太多太快,来不及学也学不会”。如果说上述政策出台后算是走出了“最初一公里”,却因为既不落地也不生根,可能会梗阻在“最后一公里”。
是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错综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搞清楚、要有所作为,想在短时间内出政绩、有亮点,都是十分不可能、不容易的事。各地政府要想从“火中取栗”,更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重在因地制宜、理出轻重缓急,将中央政策吃透用好,这实在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的重要考验。
但这并非不可能做到。据报道,为了推动农村固定资产明晰权属,重庆、山东等地政府部门已开始试点探索给投资业主颁发相关的产权证明,确定资产投资额度、面积、有效期限等产权属性。尤其要指出的是,这些规定是在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政策并未作出调整背景下作出的,属于地方政府自发探索行为,虽然可能不规范、不完善,但这种勇于探索和突破、善于“创造性执行”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眼下,“互联网+”农业的确火了。然而,“互联网+”带来的前景再美好,却依旧需要从政府到企业,直面现实困难,用真抓实干的精神和态度去推动变革,而不能慵懒懈怠,怀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理一味裹足不前。
从这个意义来说,“农村新政”的频繁出台,才只是变化的开始。我们需要从决策落实到行动,从纲举到目张,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的升级转型,真正打通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