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写字文化”唤醒提笔忘字“健忘症 ”

11.04.2019  18:10

  近期,据光明网舆情中心观察,有近六成网友称自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生疏”“写错”“手机”“电脑”成为网友讨论的高频词。忽视书写引反思。(4月10日中国文明网)

  近六成网友纷纷担忧:“书笺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咫尺天涯,而是提笔忘字。”“反思一下网络电子时代提笔忘字的现象吧,中国人不认识中国字,不应该感到羞愧吗?”曾经一只“癞蛤蟆”难倒七成人,无不凸显电脑时代的“鼠标手”、“电脑病”。手写汉字式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此下去,不仅“癞蛤蟆”不会写,就是“大青蛙”也是陌生字。

  传说神仓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把众星排列、虫鱼鸟兽之迹都一一转换为文字。于是“天为雨霖,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地鬼神为之震惊。而如今日,人们却对汉字索然无味,甚至于厌嫌。在一次关于写字方面的专项调查当中,统计收回的500份问卷,结果显示如下:认为练字没用的占318人,坚持练字的75人。那么究竟是是么原因导致悠悠几千年的书法瑰宝在中学生眼里遭遇如此尴尬之境而变得一文不值呢?

  信息化时代,科技带给人们诸多便利和快捷,大家已经习惯了用键盘敲字,字写得丑并不影响生活,于是人们都习惯于键盘功夫,提笔忘字,不会手写字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盲音”。过去能写好字的人比比皆是,字帖也是广为传播,可如今,写好字往往成了稀有产品。电脑给我们带来了办公革命,但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白字先生”。因此带来诸多尴尬,央视10套科教频道曾经推出暑期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参加现场体验团的成人们,却一个个“提笔忘字”。有一大学生手写400字简历有24个错别字,面试遭拒。性格“开朗”写成“开郎”,“身体健壮”写成“身体健状”……

  由其想起一个故事: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诗人流沙河曾经对错别字连篇现象,幽默地填写一首《炼炉胶 吃鳖怀古》的词以示嘲笑:“大江东去,狼逃尽,前煮烘溜嫩物。骨垒西边,人倒死,三过舟郎吃鳖。乱食穿孔,金条列宴,捐起千杯血。姜酸肉化,一食多少豪杰。要想松紧裆严,小瞧猪嫁了。熊执蝇拍,鱼散官惊,谈笑奸,强卤龟肥淹墨。顾歌神油,多请莫笑我,澡身滑发,仍奸入梦,一枕欢奶僵爷。”时下,那些“提笔忘字”“不会写字”的人也让人“幽默和尴尬”。

  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字本身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经千年仍然灼灼生辉,虽然它有着多次的演变,但是它所承载了我们厚重的文化,记录了我们这个国家一切兴盛衰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抛弃了书写,就等于抛弃了我们的文化、历史,而抛弃历史抛弃过去的名族是没有未来的。

  其实,汉字决不仅是一种信息符号和交流工具,它蕴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书写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认识中国文化的过程。文字是人们用来交流表达的方便工具和手段,这种有效的工具由古至今都应该受到保护和传承,不能因为时代的转变而将文字的本义和构造扭曲。当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文字的原有功能时,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文字这项惠及人们世代的工具。

  虽然有电脑,但电脑是打字不是写字,用手写是真工夫。电脑并不能取代练字,因为电脑只是人中的一小部分,电脑只是方便生活的沟通而已,并不代表生活的一切,所以我认为因该要练字。如果这种现象还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一方面“白字先生”将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将越来越少,终有一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欣赏书法了。(泉州市文明办 左崇年)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