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28.06.2017  11:21

  内洞村航拍 张文森 摄

  本期助村要推介的,是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

  它坐落于著名的景区乌山脚下,拥有发达的水系、极富闽南特色的古民居群落、高低错落的溪涧瀑布、百年古榕树、承载工业乡愁的旧糖厂……用现代眼光来审视,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但长期以来,资源禀赋丰富的内洞,呈现出来的却是一副凋敝破败的模样。劳动力大量外移、产业基础薄弱、村庄面貌脏乱差。更重要的是,内洞人不相信沉睡已久的村庄,能够重新焕发活力。再造乡土,从来就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列。

  2014年进村的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林长华,为内洞村规划了“改变村庄面貌、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蓝图。其实现的前提,是村民意识觉醒,增强自治与发展能力。因此,林长华的扶贫重点是,重新激活村庄的内生动力。

  内洞村村干部和村民探讨村庄发展思路。 杨顽毅 摄

   扶贫之基,旨在重塑社会心态

  2014年4月,林长华第一次从厦门来到内洞村时,一度惊讶不已:“一下车,就有无数的蚊蝇围过来。”他说,由于村口排污渠年久失修,一下雨村里就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堆满了生活垃圾,旱厕、猪圈、鸡舍四散分布,乱石与杂草丛生”。

  比起欠佳的村庄环境,村民的观念与态度,更让林长华感到无奈。“每到一户人家,迎接我的都是看门狗的狂吠,与主人漠然的目光。”他说,内洞村人大部分外流,留在村里的要么是年迈的老人,要么是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年轻人大多沉溺于打牌赌钱,喝酒睡觉,鲜有主动改变现状者”。

  林长华还记得,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时,属地意识强烈的村民不愿意配合。“下午项目要动工开建,上午村民偷偷扔掉工具与材料,百般阻挠。”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林长华不得不与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规劝,“村民下地了,就跟着到田间地头,白天等不到人,晚上就在他家门口蹲守,一直聊到晚上10时后。

  在交流中,林长华发现,内洞人并非甘于现状,只是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内洞自带的贫困基因难以消除,村庄发展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久而久之也就变得麻木了。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与产业背景。

  “内洞村曾陆续种植过竹子、龙眼、荔枝,无不因为价格滑坡而被淘汰。20世纪80年代初,乡里在内洞开办了一家榨糖厂,周边的村庄的甘蔗都送来压榨,因为行情不景气,糖厂仅维持了两三年时间。”内洞村党支部书记吴水文表示,2000年后,内洞村在邻村的带动下,引入“早钟六号”品种,试水枇杷种植,现枇杷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近700亩,“但囿于土地条件限制,不少枇杷种植在贫瘠的石壁上,果实品质缺乏竞争力,加上枇杷收成受气候影响大,且人工成本日益高涨,果农收入有限”。

  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洞村共有312户、1132人,人均年收入3800元,村财为零,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正因为缺乏产业基础与发展机遇,大部分内洞人选择外出务工,并在县城买房安家。这座小山村似乎成了一个烂摊子。“有一段时间,村里甚至找不到愿意竞选村干部的人,只能由邻村村民来当了两届村支书。”吴水文说。

  林长华找到了症结,确定了扶贫思路:“扶贫先扶志,首先要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心态,激发起改变的信心,动员本土力量,激发出内生动力。

  内洞村全景 杨顽毅 摄

   聚合资源,激发村民发展意愿

  要动员乡民参与村庄发展,必须有产业作为依托。因此,林长华对内洞村的山水与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挖掘与梳理,认为这座隐居山间的古老村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条件。

  村子的中心,是一座有着超过300年历史的圆形土楼——吴彩楼。以它为中心,若干座半月形的附属楼向外扩展,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建筑格局。“这些古民居,完整地保留着闽南传统建筑的独特元素,其中既有客家土楼,又有闽南渔村大石条房。世代居住其中的内洞村民,依然活态传承着古老的人居方式与乡村礼俗。”林长华说。

  内洞村的另一资源优势,是发达的水系。这里既有发端于乌山,沿村而过的内洞溪,又有庞大的溪涧瀑布群,共同构成了灵动而又多元的亲水景观。古榕树、原始森林、红军古道、老糖厂……一众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相继进入林长华的视野。

  如何聚合这些特色资源,使其成为乡村游的引流利器?

  内洞开始了一场在地化乡村建设。“拆除旱厕、猪圈、鸡舍,清理臭水沟、乱石堆,配套建设旅游公厕、村民文化广场、绿地公园。”林长华主张尽量保留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多用乡土材料,避免大拆大建。在环村道路与沟渠巷道整治中,他们摒弃了传统水泥硬化的做法,就地取材,将溪流中的鹅卵石逐个洗净用于铺面。这样的做法,刚开始遭遇了村民的质疑,被认为费时费力。

  完善了基础建设后,当地开始针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包装与打造。“我们整修古民居,引入专业团队打造特色民宿,恢复老糖厂与旧供销社,请来老师傅再现古法制糖工艺,开发文创产品,开展DIY体验项目。”和平乡党委书记方艺强表示,内洞村已经作为重要节点,被纳入当地旅游版图,并将与周边4个建制村串联成线。

  与村庄面貌同时发生改变的,是内洞村的人气。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厦门、潮汕等方向慕名而来。村庄与村民,由此被激活。

  “村民开始自发地在广场上售卖蜂蜜、枇杷等土特产,开办农家乐,曾经困扰已久的枇杷销路问题,也因为业态的更新有了更高的附加值。”林长华尤其注意到了年轻人的变化,“一度沉湎于打牌的阿火利用厨艺特长开办农家乐,每天酗酒到凌晨的阿金卖起了云霄特产烧窑鸡。

  方艺强同样注意到了内洞被激发起的创造力:“连村里的老人家都变着法儿地想致富经,天热了,他们开发出了薏米水、枇杷花茶进行销售。”他认为,尽管内洞村的旅游业态尚处于粗放阶段,但村庄动力已经被激活。正在制定中的内洞村游客服务指南、食品卫生管理等相关建制,则将在保护村民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化。

  内洞村航拍 张文森 摄

   引导回流,优化重组乡土力量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留守村民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他们既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因此,林长华开始引导外出乡贤回归创业。“多年外出闯荡的经历,让他们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同时有更丰富的资源与资本,实现乡土力量重组,带动村庄发展。”他说。

  吴建杉是第一个回流创业的乡贤。此前,他长年在外从事生猪养殖。2014年,有感于家乡的变化,吴建杉决定回到内洞,并创办梦达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营养鸡场、鱼塘、枇杷采摘园、农家乐等业务。

  “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被吸收为社员,分别以土地作价、果树、空置房屋等资源入社。”林长华说,合作社还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47岁的吴生茂因为患有骨刺而无法外出打工,缺乏经济收入。木工出身的他以技术入股,加入了梦达合作社,并成为其雇工。头一年,林生茂便赚了4万元,实现了脱贫。

  随着返乡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经营形态在内洞出现。

  最近,44岁的绿化苗木商吴建杭回到村里,开启了“荒岛变乐岛”的计划。“村里溪水中央有一块孤岛,原本由村民用于种菜种果,我将其盘下之后,打算开发成水上休闲农庄。”按照吴建杭的规划,乐岛休闲农庄将具有多元的业态,游客可以在百果园中体验自由采摘,在天然露天泳池中体验亲水乐趣,品尝烧窑鸡等云霄本土美食,参与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亲子互动。

  更加专业的旅游公司也将在村里落地。内洞乡贤吴福忠计划联合各路资本,并由村民与村集体入股,在内洞村开办旅游公司,引入专业团队进行在地旅游开发。漂流、民宿等时兴的业态都在其规划之内。

  在引入外部资源的过程中,林长华有自己的原则。“村庄的开发应该充分协调原住民与开发者的利益,切莫让工商资本挤压了村民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在他看来,再造乡土的意义在于让本土村民有更多自我发展机会,因此他在导入外部资源的过程中,更多引入外出乡贤的力量,“即便有外部资本参与,本土村民也应该在投资中占据足够的比重,以保证其话语权,与参与的自觉。”(记者 张辉 通讯员 王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