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急遇上文明,并非无解

26.02.2015  11:35

  昨天下午,在晋江至福州的D6238次动车7号车厢里,一位女性乘客在拥挤的人群里,直接在角落处给她孩子把尿,尿液直接在车厢地板上流淌(《东南快报》2月25日)

  虽能理解“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的苦衷,但也得视情况而论。毕竟,大多数场合,人们解决内急决不能单纯考量个人便利,而须先周全了公共文明。更为重要的是,当众给孩子把尿,除行为上的不文明会带来“国民素质污名化”等社会负效应,还可能给孩子带来潜在伤害,造成“公共场合裸露隐私或可随意便溺”的误解,在网络时代极易引起非议和误伤。

  若给文明“搭把手”,文明就会带着便利一路随行。首先,热心乘客能够“搭把手”,危急时分总有真情,家长若提前呼叫帮助,身边乘客必定会缩身避让而不会无动于衷。其次,列车服务应该“搭把手”,文明列车需要文明服务,尤其在需求复杂的人群密集的场所,乘务员应该加紧巡查公厕等服务设施,通过广播善意提醒乘客节约资源、文明举止,有针对性地做出文明指引。归根结底,文明教育应该“搭把手”,大人尽量减少喝水量以避免如厕次数;对于儿童而言,婴幼儿应携带穿着“尿不湿”,即便遇到条件不允许,也可以使用塑料袋等替代物品避免影响公共卫生,遇有脏污不慎泼溅,还应主动寻求管理员帮助并及时清洁除味,还文明一个清白。毕竟,文明态度决定着我们的文明习惯。

  内急遇上文明,并非“无解”命题。只要心中惦记着文明,举止上权衡着美丑,将文明供养成一种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就会在“外出模式”下设法避免自己、提示他人的不文明动机和举动,为文明价值增添暖意。(东南网 刘健)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