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港澳文化人对谈:本地艺术走进彼此市场

16.07.2014  23:50

中新社济南7月16日电 (记者邢利宇)每赴港澳演出无不精心准备,为何部分节目“出力不讨好”?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16日尝试从到访的港澳文艺界人士那里寻找答案。

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合办的“艺海流金——感悟齐风鲁韵”内地与港澳文化联谊活动当日开展对口交流。百余位港澳、内地文艺界人士分“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艺术推广”三组分赴山东画院、山东演艺集团和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此间艺术家、学者对话。

在“艺术推广大家谈”现场,对话聚焦于本地文化艺术如何走进异地市场。

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认为,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是目前所有文化活动普遍面临之问题。内地文艺走进香港,也要逐步摸索观众口味。途径有二:一是多与香港观众互动;二是多与香港本土艺术家交流合作,如合作演出,借本土艺术家在当地的知名度带动观众前来观看。

王英伟特别提醒,地方特色浓郁的节目,在提供中文字幕之余,也应考虑配备英文字幕,以适应在港境外观众需求。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介绍,在节目选择上,澳门观众更偏好京剧、话剧等专业剧团演出,综艺类演出受众较少。澳门人口只有60多万,文化团体却有6000多个,其中越剧团体近300个,力量分散。所以,与内地无论合作或资源整合,均具潜力。

香港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指出,近年来,香港每年文艺活动超过三万场。相较而言,内地观众能接触到的中西交融、传统与现代相碰撞而生的香港文化艺术并不多见。“‘借力打力’,相互合作、共同推广,应该是两岸三地文化艺术拓展彼此市场的捷径。”

她提出,跨界别合作易出成果,如香港艺术家将《清明上河图》改编成舞剧,就以创新赢得市场。

座谈中,香港康乐署文化节目总经理黄丽珊、澳门民政总署管理委员会委员马锦强、凤凰卫视主编程冶平等也从内地戏曲引进、文化艺术推广“年轻化”等方面介绍经验。

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认为,无论哪方面合作,长远看来,民间力量将在内地与港澳文艺交流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