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福利共畅享——发挥生态优势建设新福建

05.01.2015  10:30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游走八闽,满目青翠、空气清新,令人艳羡。

  良好的生态环境,买不来,也借不到。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

  从那时起,福建在建设生态省的道路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国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森林覆盖率连续36年保持全国第一,全国唯一一个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一张张漂亮答卷,令八闽人民心生自豪。

  “要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时提出殷切期望。

  总书记提出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福建发展的新动力。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

  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生命线,谁能抢得绿色发展先机,谁就能赢得战略主动。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追求;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我们的目标。”“保护好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省委书记尤权一再强调。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福建确立了更高目标,增添了更强动力。

  9月,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狠抓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在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平衡发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福建发展新思路,清晰而自信。

  

  既要完成节能减排,又要确保工业增长——工业发展如何两全其美?

  既要靠山吃山,又要护山养山——林农如何致富?

  既要GDP,又不唯GDP——政绩指挥棒怎么舞?

  ……

  发展新思路需要在一个个具体问题中破题、落实。

  从去年8月12日开始,福建日报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围绕“百姓富、生态美”这一主题,梳理出若干个“怎么办”,涉及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干部作风等方面,组织记者深入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机关企业,挖掘典型、寻找经验、倾听真言,力求给出可资借鉴的回答或解题思路。

  我们看到,八闽大地实践正酣——南安石材业,向高端要增量;

  技术集成,品牌制胜,转型升级,“福建制造”迈向新高度;

  封关运作之后,再塑吸引力,平潭进入全方位开放时间;

  既保住茶山座座,又不让水土流失,福鼎白茶交出了一本漂亮的“生态账本”;

  告别“木头经济”,洋口林场转身“绿富美”;

  ……

  面对一个个“怎么办”,干部群众以改革创新的胆气、上下求索的智慧、滴水穿石的精神,或者创造了可贵的经验,或者正在探索而行。

  我们听到,广大读者讨论热烈——中央国家机关和在京的10余位闽籍乡贤说,每位在京游子都有责任助力家乡再腾飞,有义务做美丽福建的传播者、福建精神的传承者和生态福建的践行者;

  莆田市海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天标说,希望能从报道中找到一个榜样,借鉴他们的办法,让养殖户聚集起来,真正走向规模化养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建议,平潭发展定位为“生态、低碳、智慧、开放”很好,要面向全球招商,引进优质企业、总部企业、国际资本;

  ……

  如何建设新福建、让人民共享绿色福利,省内外干部群众、专家学者畅抒己见,建言献策。一场关于“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的大讨论持续热络。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福建发展的生命线,如不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一旦破坏便很难恢复。

  因此,无论发展什么产业,无论如何建设,都要让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的发展,才是绿色发展,才更有活力、更有后劲。

  福清市渔溪镇南屿村,这个原本的养猪污染村,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向生态养猪迈进。

  南靖县梅林镇长教村,这个因电影《云水谣》声名远播的村子,村民们并未被滚滚财源冲昏头脑,既要开发旅游,更要留住村镇的青山绿水和原汁原味,成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共同认知。

  加快发展要上大项目,进行大建设,但无论如何不能损害生态环境——这成为福建发展的一条红线,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势必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铁观音之乡安溪,从2009年起关停500多家石材厂,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虽然每年减少税收过亿元,却为茶产业做优做强做大辟出了更广阔的空间;

  厦门市集美区海滨一个规划占地4.9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园,因阻隔美人山至海边的生态廊道被叫停;

  浦城县荣华山产业组团准备建设145条合成革生产线,但对水容量进行评估后,决定减至100条;

  ……

  今后,我省将进一步淘汰铁合金、水泥、造纸、制革、印染、铅蓄电池、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如今,省级产业项目储备库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已占约九成。

  金融、税收等成为调整产业导向的杠杆。

  我省已出台“绿色信贷”政策,通过为银行业机构提供环保信息服务,帮助解决银行业在推进绿色信贷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越节能环保的项目,越有希望得到银行青睐。从事太阳能开发的钧石能源公司顺利获得8800万元授信额度,而一家染整公司在申请贷款时就吃了闭门羹。

  转方式、调结构,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之路。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合力是关键。

  福建是全国最早试水生态补偿的省份之一。我省先后在九龙江、闽江等流域探索生态利益共享、治理共担的补偿机制,在加大省级财政对上游欠发达县市转移支付及补助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下游受益地区向上游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同时,推行“以奖代补”的财政激励机制,将资金分配与项目实施目标效果挂钩,带动地方投入,激发各方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

  目前,闽江流域每年用于上游地区生态补偿的资金为1.5亿元,九龙江流域为1.4亿元,由位于下游的福州、厦门分别对上游的南平、龙岩等地进行补偿。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牺牲的群众得到合理补偿,体现的正是全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一盘棋的思路。

  通过利益驱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共识。接下来,我省还将制定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采取“省里支持一块、市县集中一块、水电站提取一块”的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对流域上游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补偿力度。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跨越发展,制度是保障。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对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取消了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其中,22个属农产品主产区,12个属重点生态功能区。

  事实上,从2010年起,永泰县即摒弃唯GDP论,21个乡镇政绩考核不再“一刀切”,而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清除污染水源的养猪场、关闭破坏环境的企业、拒绝想入驻的污染性项目,永泰推动绿色发展毫不含糊;

  农产品主产区建瓯市,通过科技助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重点生态功能区大田县,从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转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政绩考核“指挥棒”越来越绿,地方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我省还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建设,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确立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红线,开展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创新……

  这些改革举措,有关部门正抓紧启动,加快推进,力争以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六

  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形成生态文明绿色导向,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专家测算,目前全省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超过7000亿元(不包括沿海防护林),全省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排放总量的57.8%。为让林农少砍树多增收,2013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补助林下经济发展;

  随着茶叶市场的发展,以前,一些地方茶园过度开发,毁林种茶现象频发。为此,我省大举整治违规开垦茶山,施行全国第一个关于茶产业发展的地方立法《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严禁在坡度25度以上的陡坡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新开垦茶园,并引导发展生态茶园,促进茶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龙海淘汰落后产能不是一关了之,而是鼓励上规模、有市场的企业在完成淘汰任务后,开展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甚至进行跨行业转型;

  老区龙岩把治污打造成一个新兴行业。因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以及较强的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龙净环保日前被认定为福建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之一;

  ……

  致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目的就在于让百姓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走出一条富民之路。

  在建阳市潭城街道考亭村,一条绿道串起了千亩葡萄园,引来了众多游客。骑自行车、尝农家宴、采新鲜蔬果、观生态美景等旅游项目,成为考亭村发展的新亮点;

  莆田以中心城区的6万亩荔枝林带为抓手,借助莆田城区特有的山体、水网和荔林等自然生态条件,腾出山边、水边、路边和街头巷尾等节点造绿,大力推动城市绿化及园林建设,实现“城在林中”。

  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在经济发展中加快绿色转型,绿色福利尽情释放。

  2014年12月19日的福建生态旅游景区“清新指数”显示,绝大部分景区PM2.5低于50、负氧离子高于15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吸引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项目资金的强大磁场。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们畅享绿色福利的新福建,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