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滩涂“绿洲”的守护者
福建新闻网云霄8月27日电 题:滩涂“绿洲”的守护者
作者 张羽 高淑萍
“身穿绿军装,手握冲锋枪。不畏严寒酷,终日守边疆。”这或许是人们对边防战士的传统印象。在福建云霄县漳江口,有这样一支由两名边防官兵组成的队伍,常年居住在“生态警务室”里,密切关注着红树林里的一举一动。
清风拂过,绿浪滚,漫步栈道,红树林俨然一片滩涂上的“绿洲”。在这片“绿洲”旁的大树间隙,有一间小木屋,这就是“生态警务室”。
驻扎在警务室里的边防官兵,除了执行正常的巡逻放哨任务外,还承担起保护红树林和珍稀鸟类的任务,多年来与红树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霄漳江口红树林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红树林湿地、湿地水鸟、东南沿海优良水产种资源为主要对象的湿地类型保护区。黑脸琵鹭、黑嘴鸥等珍稀鸟类在这里自由翱翔;锯缘青蟹、跳跳鱼等水产品在这里繁衍生息;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等植物在这里驻足扎根,红树林也被列为《国家湿地保护名录》。
边警“护林”
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漳江口红树林曾一度遭到人为破坏,1989年仅存390亩,直到20世纪90年代,红树林的生态效益才被逐渐得到重视。
1992年,漳江口红树林成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驻扎于此的边防官兵,承担起“护林”的重任。
“这是特别为保护红树林而设的警务室。”云霄县公安边防大队副大队长李春华告诉中新网记者,“生态警务室”主要职能是防止不法分子偷猎,维持生态平衡,同时进行常态化的巡逻,维护当地治安。
走进生态警务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醒目的潮汐表。“这张潮汐表方便我们了解涨潮和退潮规律,确定船只进出的时间,可以打击沿海走私,走私者经常会选择涨潮的时候从外海进来。”生态警务室民警张森桂说。
丰富的动物资源和广袤的植被物种引来不法分子的觊觎。2011年,数名广东籍偷猎者欲猎取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正好被在此巡逻边防官兵发现并当场抓获。这是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破获的第一起非法狩猎案。
“生态警务室”落户后,偷猎者受到极大震慑。2012年至今,保护区未再发生一起违法犯罪案件。
“绿洲”的捍卫者
由于警力有限,正常情况下,仅有2名边防官兵驻扎保护区,他们吃住几乎都“生态警务室”里。
为充实巡防力量,边防官兵组织成立了“红树林义务巡逻队”,在候鸟迁徙、退潮等时机与红树林管理局工作人员、竹塔村巡逻队等共同开展治安巡逻。
不仅如此,边防官兵组成“志愿服务队”,联合厦门大学、红树林管理局、竹塔中学等单位,致力于红树林生态特点、湿地科普环保知识的宣传,共同开展候鸟保护、环保知识宣传、清理垃圾等志愿服务活动,
为保护红树林,边防官兵们当起了“环保宣传员”,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边防环保行”,一起清除红树林里的枯枝烂叶,一起收集红树林里的废弃垃圾,动员群众的力量一起保护红树林。经过警民的共同努力,督促游客文明旅游,有效维护了景区的治安秩序及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开展红树林保护工作,警务室官兵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相关知识。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但保护区里的树都有标签,还有专家,就慢慢跟着学习,在业余时间也会关注相关方面的知识。”警务室民警张森桂说,边防官兵平时上网查询相关护林知识,同时积极联系红树林管理局、环保局等单位,慢慢地从“门外汉”成长为“护林专家”,掌握了一系列护林经验。
开展义务植树,种植红树林苗也是边防官兵的工作之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他们种下的红树林却已浓荫铺地,一片生机盎然。至2013年底,保护区总面积已扩大至2360公顷。
红树林的面积扩大了,宜人的生态环境、珍稀的动植物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来参观。每逢节假日,红树林总要热闹一番,大量涌入的游客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