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25.07.2016  14:31

   

  抢险救灾近十天,闽清县梅溪镇新民村村民黄诗灵身上的衣服从来没干过。谢婷 摄 

   

  在永泰县清凉中学集中安置点,受灾群众每天都能吃到热饭菜。魏桂莲 摄 

   

  7月18日上午,闽清县救灾物资中转站。12岁的黄书豪跟着父亲黄诗灵忙前忙后,他是这里年纪最小的志愿者。 

  “尼伯特”台风重创闽清,灾后来自各界的爱心物品源源不断到达救灾物资中转站,又通过中转站一批批运往坂东镇等重灾区。因为中转站离梅溪镇较近,负责搬卸物资的主力是梅溪镇民兵排应急队的队员们,还有不少志愿者。他们从早上7点多开始搬,有时要忙到晚上9点。

  黄书豪从7月11日开始就跑来帮忙,累得手发颤,父亲撵他走,他不愿意:“爸爸都没走,叔叔们也没走。”他愣是坚持每天和大家守在一起。

  在坂东镇塘坂村,来救灾的梅溪镇党员先锋队也没走。这个村,是坂东镇10个重点受灾村之一,也是全县最大的村,却在全镇第一个完成大面积清淤工作。村民们说:“多亏了兄弟镇的帮忙。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在这里,大家守望相助,没有一个人是孤岛。

   八方力量,凝聚成重建信心  

  “尼伯特”台风给永泰县清凉镇清凉溪沿岸村庄造成重大损失。一周多时间过后的清凉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井然有序。连日来,记者走访清凉村、岭下村等,看到干部群众奋力救灾,灾区群众相互扶助。

  位于清凉村的清凉中学,是清凉镇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工作人员在各个临时功能区贴上标识,如咨询室、医疗室、洗漱室等。年龄大的群众一进安置点,就有医护人员为其做身体检查。

  “你们慢点吃,饭菜准备了很多,不够再去盛。”工作人员说。19日中午,在中学大礼堂里,二十几张大方桌旁坐满了受灾群众。“大水把我家冲没了,好在现在吃住不愁,我心里安定多了。”受灾村民郑兰芳对记者说。

  在礼堂内救灾物资堆放处,各种捐赠物品堆成小山,仅桶装水就有200多桶。义工团队临时负责人张女士说,每天都有人送救灾物资过来,物品都非常实用。突然间有人高喊:“来几个人帮助卸车。”来自福清的“薛建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开着两辆大货车和几辆工具车,来到清凉镇慰问受灾群众。几辆车都装得满满当当,有大米、食用油、矿泉水、八宝粥、方便面、洗洁精、消毒水等。

  据镇民政办负责人郑达香介绍,清凉中学集中安置近300名受灾群众,他们吃、穿、用的东西,有许多是爱心人士捐赠的。

  19日傍晚,在位于岭下店自然村的岭下村受灾群众安置点,来自省人民医院的几位医生正在为两名村民诊治。村医郑先生告诉记者,从10日开始,每天都有省人民医院医生来坐诊,药品也是省里几家大医院捐赠的。9天时间里,已有160多名受灾村民来就诊、取药。

  在受灾群众临时住处,记者看到,每间房内都有食品和矿泉水,还备有电风扇、蚊香等。一些孩子在嬉戏,大人们正商量着洪水退去后的生计。

  村支书卢兰青和村民范碧英在临时厨房洗涮着锅碗瓢盆。卢兰青告诉记者,灾情发生时,她与村干部先赶去转移危险区域的村民,等她往家里赶时,远远望去已是一片汪洋,房子已经不见踪影。后来赶到村部,看到家里十几口人都在,她竟忍不住流出泪来。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第一次见到这么吓人的洪水!”96岁的黄三妹老人边吃饭菜边插话。卢兰青介绍,老人刚来时,接受身体检查并无异常,但时常暗自流泪。“现在她讲起家中进水时的情景,情绪稳定了许多。住在这里的受灾群众,这些日子也都慢慢定下心来。”卢兰青说。

  “虽说吃住暂时不愁了,但也不能事事都靠政府,我们要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村民郑立林刚从家中废墟上赶回来吃晚饭。他说,现在首要的事是把田种上,能种的地准备先种些自家吃的蔬菜,其余的地按照专家的建议,种植莴笋、芥菜、白菜等。

  据了解,目前,永泰受灾地区土地整理、复垦和地质监测工作已在进行中;农业部门也在调集农资,尽快帮灾区恢复生产;灾民建房正在按照“远离高山、给水让路”的原则着手规划,相关部门已主动上门办手续,根据政策进行帮扶。

   他们也是受灾户, 却在积极帮助救灾  

  黄诗灵是梅溪镇新民村人,从7月9日下午开始,就在物资中转站帮忙搬运物资。从7月11日起,他还跟着救援队往塘坂村参与救灾。每天7点左右,他随队在镇政府集合,坐车向塘坂出发。

  黄诗灵顾不上儿子,黄书豪也不吭声,要么在中转站帮忙,和大人一起啃干粮,要么跟着爸爸到塘坂村,能帮一点是一点。“我们大力出不上,小力出一点。”黄诗灵说。

  很少有人知道,8年前,黄诗灵已经这么做了。黄诗灵的妻子梁红梅是四川南充人。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和妻子抱着4岁的孩子,坐火车先到南充,再坐汽车到受灾严重的绵阳。在绵阳,夫妻二人通过亲戚联系到当地志愿者,参与清扫垃圾、救人等志愿活动。这一帮忙,就是一个多月。

  在那次救灾中,他们救起了一个困在废墟中5个多小时的孕妇。孕妇后来生了个女儿,硬要让女儿认他们做干爹干妈。

  在村里人眼里,黄诗灵夫妻的“苦和累”不是一点。黄诗灵是孤儿,自小吃百家饭长大,村里照顾他,安置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过世五保户的平房里。但因为在半山腰,这间小平房此次也遭了灾,墙壁被冲出裂缝,西北角塌了一半。家里的橄榄树也毁了。

  “他们在救灾,但他们自己也是受灾户。他们的安置,村里要想办法。”灾害发生第二天,村主干黄诗如就近联系了一栋村民的空房子,连夜安置黄诗灵一家住下。

  房主已经在镇上买了房,听说黄诗灵住进去了,连夜给他们运来了餐桌和风扇,“这种天气,没有风扇熬不下来”。“房主连提都没有提过租金的事,这种困难的时候,大家本能的反应就是能帮就帮。”黄诗如说。

  黄诗灵还有很多困难不好意思提,但村里都帮他记着。“下一步,他们家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建房,但因为原先倒塌的房子屋主不是他,所以按政策补助也发不到他手上。这件事我们会逐级上报,希望能争取政策,特事特办。”黄诗如说。(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