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记录抗战中童年:在日本飞机轰炸声中长大
编/者/按
2014年6月6日,是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70周年,多国首脑齐聚法国举行纪念活动。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战役,诺曼底登陆意味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曙光。世易时移,70年过去了,人们重聚当年的战场,是为了记住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中国,成都,一位八旬老人,用自己的笔,留存了她对于那场战争的个人记忆。她以亲历者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当年那场战争之于普通人所造成的伤害,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纪念,与大西洋岸边那场盛大的仪式有着同样的价值,它告诉我们八个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一个倔强的老人
1932年8月19日,这是赵瑜老人身份证上的生日。准确的日期,她已经不记得了。但关于她这一生,很多的细节,很多的人,她却记得清清楚楚。她出生于贵阳,在谭家山度过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动荡的七年,困难的七年,终生难忘的七年”后,她回到贵阳,先后就读于贵阳中学、贵州省立高中,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合并的国家级重点中学贵阳一中进行学习。1951年,她考上重庆大学化工系,是当年重大本科在贵州录取的唯一一名女生。一年后,因为院系调整,赵瑜转入泸州的四川化工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由成都工学院制革专业及林科所合办的植物鞣料研究室工作。
“我读中学时,老师给我的评语是‘品学兼优,温和可爱’,结果我后来一点也不温和可爱。”80多岁的赵瑜在回忆过去时这样笑言。的确,从她的言谈讲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即使到老也没有改变。正是她的这种性格,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受了巨大的磨难,但也是因为这种性格,让她能够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顽强地生活。因为被划为右派,她一度被开除公职。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她进过砖瓦厂、木工厂,也曾骑着自行车四处赶场卖菜卖香肠为生,还干过零工,打过手套。1967年,她从成都来到丈夫工作的泸州,靠自学裁缝、帮人做衣服为生,后进入泸州北城街道服装厂。落实政策后,她进入泸州制革厂,直至58岁退休。在退休前,她凭个人努力获得国家高级工程师的职称。
我是最后的历史见证人,年逾八旬,比我年长的多数已离开人世,比我年轻的记忆模糊。我就自身经历、亲眼目睹和家庭的悲惨遭遇,记录下事实真相,是对侵略者的控诉,也让子孙后代们记住,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