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晋江现场会侧记

30.09.2014  12:04
  29日,金秋时节,阳光明媚,微风徐徐。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设区市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代表齐聚晋江市,参加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晋江现场会,实地参观了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7个典型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人凭着一股爱拼敢赢的精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缔造出独具特色的“晋江经验”。然而,由于工业化先行发展,晋江的城市化却相对滞后,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近年来,晋江投入千亿元,拉开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幕,延续和拓展了“晋江经验”。

  “晋江不大,具备了全市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在晋江城市展馆,市长刘文儒介绍说,在城镇化过程中,晋江将649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编制出涉及生态、文化保护等14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市区控规覆盖率达65%,镇级总规、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

  离开城市展馆,途径梅岭。这里以前到处是厂房、民居林立,道路拥挤,是个典型的城中村,一下大雨就积水不退。如今,商场大厦、城市广场拔地而起,公园、绿地点缀其中,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晋江通过盘活城市低效开发用地和零散用地,农民就近安置就业、农村居民点聚集发展为新社区,让城中村、城郊村的居民就地市民化。

  在洪山文创园,与会者对展出的工业创新设计品兴趣浓厚,纷纷向现场工作人员询问起来。该工业园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人才实训、电子商务、动漫设计等4大主导产业,目前聚集47家各类设计机构、230多名各类设计人才。

  “以城带业,以业兴城,产城共建。科学的城市建设规划,带动了一批大项目落户晋江,形成产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说,近年,陆地港二期、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产业基地等服务业项目相继进驻晋江内坑镇和磁灶镇,改变了第二产业一家独大的产业格局。

  大家一路走一路看,随处可见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自然植被。

  在晋阳湖公园,与会者对眼前的景象赞叹不已。湖面水波粼粼,周围满是棕榈树、香樟树等树木,像是一片城中森林。晋阳湖畔是一栋栋崭新的安置房,与城市紧密相连,颇有“城依水而建、民依水而居”的和谐美感。

  晋江新型城镇化不是拆旧建新,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晋江优先安排最好的地块用于建造安置房、文教卫建设、公园绿地等,商业开发用地仅占少部分,这需要政府博大的魄力和胸怀,而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保留传统文化,更是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理念。

  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参观人员纷纷惊叹,久久驻足不愿离去。该街区有100多处历史建筑,以闽南红砖古建筑为主,其中60%是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从明清到民国,时间跨度达到数百年。在城镇化大浪潮下,传统文化被完好保留了下来,留住了闽南特色,留住了海内外晋江人的历史记忆。

  一路往南,参观团出了晋江市区,来到磁灶镇大埔村。村里的近百座红色别墅并排而立,掩映在绿树中,显得气派、壮观。走到村中心,眼前是一座高规格的敬老院。“敬老院由村集体土地的补偿金、企业家乡贤和华侨捐款建造,有100多个房间、200多张床位。”村委会委员兼敬老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平说,“年满70周岁的本村老人,都可以免费入住。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一个个民生改善成果,不是由晋江本地人独享,而是与100多万外来人员共享。

  “我过来申请落户,这样孩子就能留在本地上学。现在,晋江无房都能落户了。”在晋江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江西来晋务工人员曾先生说。

  多年来,晋江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住房等方面入手,不断改革户籍制度,让更多外来人员能“进得来”,也能“留得住”、“融得入”,成为真正的“新晋江人”。(柳林河陈文经)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