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气候治理趋势:区域合作

23.04.2015  18:32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底的巴黎峰会,是源于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诉求。

  聚焦全球气候治理,区域合作或地方参与气候治理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若没有一个个城市的低碳转型,就无法奢望各个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若没有国家自主减排贡献,就无法预见巴黎的成功。

  若将镜头从全球拉近至中国,除了行政减排,另外一只无形的手也正在发挥作用。7个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已运行2年,2016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拉开帷幕,万家企业将被纳入。处在关键之年——2015,7个试点如何从先试先行到转身融入?全国碳市如何保持活跃性?碳市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关键要素?

  2015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2个缔约国将于巴黎签署全球性的气候协议,确保未来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这将是2020年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一个大框架。

  与此前《京都议定书》治理框架不同的是,巴黎协议将使得全球每一个国家都做出贡献,当然贡献的多少则由各个国家自主决定。

  气候治理中并不存在“世界政府”,那么一个有效的全球治理模式应该是什么呢?德国莱茵兰-法尔茨州副州长兼经济事务、气候保护、能源及区域规划部部长李爱文(Eveline Lemke)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2012年我参加了多哈气候变化会议,会议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地方层面参与气候变化的治理。

  在李爱文看来,区域性或者地方的合作可以填补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的不足,并且也可以促进跨越国家之间的谈判进程。在当前的关键阶段,若没有来自地方的承诺,很难想象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

  这位出身于德国绿党的实干政治家一方面不断游说,希望提高欧盟目前公布的2030年的气候目标,另一方面就是在区域层面寻找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术。

  “我上任以后,把大量预算投向能源转型项目,我们州的经济发展势态依然非常强劲。”她说。

   落地模式:城市参与

  全球气候治理并不意味着必须拥有一个世界政府进行管理,它的核心要义是全球伙伴共同合作以应对这样一个跨国界的问题。

  不过,一直被主权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谈判进展十分缓慢。

  目前,全球各大经济体已经或正在准备公布其2020年后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然而,仅靠各国自愿提供的减排目标显然不足以使全球发展步入全球气温上升低于2摄氏度的轨迹上。

  “如果多边谈判依然陷入僵局,更好的办法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或者是地方合作伙伴之间进行气候合作,以保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走在正确的轨迹上。”李爱文如是说。

  目前,各国政治家都忙于对全球经济复苏、核武器不扩散以及伊斯兰国(ISIS)威胁等跨国问题的处理。在气候全球治理领域,缺乏政治领导,没有哪一个国家正在真正地领导气候变化治理的大局。

  英国智库E3G气候外交项目主任加拉赫(Liz Gallagher)用“碎片化”来形容目前气候变化治理的图景。

  当然,气候变化治理的政治推动力更多地来自国家双边合作以及城市之间的合作,比如2014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近日,法国政府也与印度政府发布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另外,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陆续加入气候变化的治理,纷纷开始宣布其减排计划。

  正如李爱文所说,“在地方层面,治理要显得更加直接,因为它是直接由实实在在的政府进行实施。”李爱文表示,“因此我一直在促进地方伙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

  据了解,在年底巴黎气候峰会召开时,李爱文将与其合作伙伴举行一次由地方区域和城市组成的峰会,表明地方层面也可以加入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其中,中国城市比如青岛也会参与其中。

  目前,离一个新的气候变化框架达成还有不到8个月的时间,各国也已经进入了频繁交换意见阶段。中国方面也决定将参与多年气候谈判的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任命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继续领导中国参与巴黎气候谈判。

   全球协议背后:

  地方低碳转型

  事实上,气候谈判目的并不是谁利用一个条约限制谁的发展,而是推进国家或是一个国内内部的城市进行低碳转型,促进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虽然并未直接参与气候谈判,作为德国绿党第一位身兼莱茵兰-法尔茨州经济部长的李爱文依然要参与到欧盟以及德国气候政策游说以及制定中,并且将气候政策贯彻至其工作之中。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即将达成的全球协议将有力推动地方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能源转型,正如李爱文所领导的莱茵兰-法尔茨州。

  目前,莱茵兰-法尔茨州已经实现了17%左右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42%左右来自热力发电。 同时,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占比为26%,高于欧盟18%的目标,其中化工巨头巴斯夫就位于该州。

  “虽然去年我们听到了很多反对可再生能源的声音,但是事实证明了我们往可再生能源迈进的正确性。”李爱文表示,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要让企业参与自身的节能、通过科技创造能源,目前热能发电企业对能源转型的态度就非常积极。

  据了解,目前李爱文组织了一个约500人规模的网络,成员主要来自工商业领导人、商会等专业人士,通过不断加强沟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产业和能源转型之间的互动。该州每年绿色技术产业的增长率为16%,收益占经济收入的11%。

  “我们就是想证明环境与经济是协调的关系,”李爱文表示,“只要让每个人都参与、都受益,就像医疗保险一样,这样就会成功。

  事实上,目前全球很多地方政府仍纠结于经济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关系。

  从欧洲一些地方城市转型的经验来看,二者似乎并不存在矛盾,相反经济发展与治理环境相得益彰。不过,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z Curve,EKC)的规律,也必须认识到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发展阶段并不相同。

  那么中国的转型拐点能否到来以及何时到来呢?事实上,拐点并不是自动到来的。表面上看与产业结构变动、能源结构调整、治污技术升级等有密切关系,但驱动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政府政策、企业转型和社会参与所构成的绿色机制。因此,欧洲城市发展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

  “我记得三十年前,煤炭行业在媒体上号称发展3%的新能源都不可能。事实上,这就是一个赤裸裸的谎言,事实证明了它的可行性,”李爱文说,“实际上我们的成功归功于政府制度的建设以及公众的认识与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