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粮食危机风险大增

27.07.2014  17:41

据参考消息7月27日报道,【日本《选择》月刊7月号文章】题: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世界粮仓大变异粮食危机风险大增

粮食危机风险大增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发各种气候变化异象,比如超强龙卷风、常态化干旱、海平面上升等。如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约400ppm(ppm为百万分之一)。气候变化会影响大米、小麦等粮食生产,有预测称本世纪末会出现饥荒。 “本世纪末,如果地球平均气温比现在上升2摄氏度,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的生产将会遭受沉重打击。如果上升4摄氏度,主食生产本身也将变得困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小组会议今年公布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影响的报告,内容极具冲击力。这意味着,现在出生的婴儿在其成为老人时,地球可能将发生大规模饥荒,甚至爆发争夺粮食的战争。

关键问题在于所有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降水。随着气候变暖,20世纪降水量充足的中国华北、印度、乌克兰、澳大利亚西南部等地,在进入本世纪后干旱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澳大利亚西部是著名的“澳大利亚优质白小麦”产地。这里干旱已常态化,造成产量锐减。IPCC在上世纪90年代曾预测澳大利亚将成为“最早、最直接受到地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地方”。这一预测正在变成现实。因为干旱常态化,上世纪90年代初还大量种植的水稻现已不适合种植。该国最近甚至已开始进口大米。

受到影响的不仅是产量。大米在生长期内如果温度过高,品质就会下降。全球气候变暖也在极大改变着品牌大米的势力版图。

气候变暖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且大多是负面影响。对人类来说,粮食危机的风险在增加。

世界粮仓”向北推移

不过,世界上也有不少农民、企业和政府欢迎气候变暖。随着气候变暖,原本最北可在美国北部种植的玉米,也开始可以在加拿大很多地区种植。世界性的玉米生产地带还在继续北上。加拿大农民因为可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单位面积所得收入至少可增加50%以上。美国中部如实现种植两季玉米,农民收入也会得到切实增长。

实际上,对这些农户来说,积极因素并非只是气温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提高小麦、玉米光合作用的效率,缩短生长周期,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这被称为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

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享受气温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积极效果的国家,同时也是油气、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主要产地。加拿大拥有可媲美沙特原油储量的油田,页岩气储量也相当可观。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而随着永久冻土解冻,“不毛之地”西伯利亚可能适合生产小麦。

对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的农民来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和气候变暖实际上是可喜可贺的事。格陵兰岛冰床因气候变暖而融解,本世纪后半期南部沿海可能诞生农地。如此一来,丹麦有望在格陵兰岛获得一片比本土面积还大的农地。

因此,比起抑制油气、煤炭消费来,反倒是向世界出口化石燃料、加快气候变暖更符合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的利益。

几家欢乐几家哭泣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国家因全球变暖而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粮食问题。其代表是孟加拉国和印度。两国都以大米为主食,目前国内产量勉强够庞大人口食用。尤其是孟加拉国,国土几乎都在海拔12米以下,海岸地区的大米产地很多都是零海拔地带。如果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那么沿岸地区水田将相继被海水吞没,剩余农地也将深受盐害。该国大米生产无疑会大幅减少。

印度近年因气候变暖,在季风期遭遇的暴雨强度越来越大,稻米产区恒河流域频遭洪水,大米生产受损。另一方面,德干高原等地却因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常态化。陆稻、小麦和玉米的生产充满不确定性。

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也不明朗。自古有言,“江浙熟,天下足”。然而,长江下游的粮仓地带因海平面上升而遭遇盐害,还有洪水频发等不安因素。另一方面,黑龙江等北方地区则与加拿大一样,因气候变暖,耕地面积逐步扩大,除小麦、玉米外,如今还成为中国著名的水田地带。

此外,在世界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海拔只有1-2米。随着海平面上升,这里耕地面积锐减,主食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东因气候变暖引发的粮食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政治不稳定。

一方是因气候变暖而偷着乐的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等北方国家,另一方是因气候变暖而哭泣的印度、孟加拉国和埃及等国家,全球气候变暖正通过粮食和农业引发新的“21世纪南北问题”。气候变暖已不是将来的问题,而是眼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