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首修立法法 6大亮点抢“鲜”看

26.08.2014  11:17

在立法法颁布实施14年来,立法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深入总结立法经验,提出立法法修正案草案。25日,草案首度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草案共28条,在总则第一条增加了“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等表述,进一步明确了立法目的。草案从完善授权立法;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审议等机制;公布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加强备案审查;增加法律通过前评估制度等方面,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和完善。

亮点一:为授权立法“设限”:一般不超五年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张春生介绍,我国立法体制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国家主权的事项;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和职权;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等十项专属立法权。这十项权利只能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来规范,国务院和地方立法都不能涉及。

当有些重要的法律在全国人大立法条件不成熟时,需要通过授权来解决实际问题。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14个授权决定、决议,其中1984年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和1985年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这两个授权规定,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包括很多税收的暂行条例。

近年来,不少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指出,要对授权立法加以具体规定,明确授权形式、授权时限、监督方式、立法责任,避免“一揽子授权”和“无限期授权”,并对被授权机关不当的授权立法行为及时纠正。针对这些情况,草案规定,授权决定应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同时规定“授权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此次修改还增加了一条,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需要作出决定,就特定事项在部分地方暂停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2013年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就属于这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