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谈“疾控”说“侨声”:医者仁心履职为民

20.05.2020  08:56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郑城最忙碌的百余天。

  自福建省疾控中心1月20日接收第一例检测样本并被确诊为福建省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郑奎城和同事坚守在战“”一线。每天,他都要对疫情进行分析、研判,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带领团队开展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技术指导、健康宣传和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等。

  “每天上午到办公室,最早晚上九点钟才能下班,经常要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因为工作太忙,郑奎城也有点愧疚,“80多岁的父母居住在百余公里外的老家泉州惠安县,疫情发生后就没能回家看望老人。

  坚守在家乡战“”一线,曾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工作十余年的郑奎城坦言,“非常值得”。他表示,作为一名出自疾控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觉得有责任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郑奎城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暴露出我们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不足。

  自2013年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郑奎城始终高度关注公众健康,每年都积极撰写与疾病预防控制、与健康有关的议案和建议,先后提交“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等。

  两年前,郑奎城在全国两会上接受采访时说,面对全球各种疫情不断拉响公共卫生警报,我们距离任何新发、突发传染病只有“一架飞机的距离”。他建议,加强国际公共卫生交流与合作,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

  今年全国两会,百余天的战“”经历也让郑奎城对疾病预防控制更有感触。他计划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议案”,对加强传染病疫情的早期预判,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物资等储备机制,明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政府、社会机构和组织等各方的法律责任,提升应对能力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以及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的建议。

  郑奎城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仍然面临着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食品安全等严峻挑战。而疾控体系建设自身也受困于经费投入不足、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疾控人员工资待遇低和队伍不稳等问题。

  因此,郑奎城建议,创新疾控体系的体制机制,探索进行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尤其应重视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加快学科建设;加强技术设备的现代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

  郑奎城是一名归侨,归国前,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工作了15年,最终于日本琉球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的职位上,被福建省政府以高级人才引进。他说,自己人生有三分之一在海外,认识了很多华侨朋友,也体会到华侨在海外的酸甜苦辣。“这次会议上,我还将继续为归侨侨眷的权益保护发声。

  民生也是郑奎城十分关注的领域。眼见着许多同事和朋友为孩子择校而苦恼,郑奎城今年还建议,加快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化。他说,“身为代表,希望能借助自己的力量,更多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履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职责。”(记者 龙敏)

【责任编辑:黄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