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向中心聚焦 向深处发力

30.03.2015  11:00
  我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建制度、明规则、严约束,形成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中,高起点制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规划、在全国率先实行针对省直单位主要领导的考核评价办法、创新民情工作机制等工作,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

   精心设计路线图

  力求制度立得住

  翻开《福建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重点改革任务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可清晰地看到我省党建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到2017年,完成53项重点改革任务,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保证改革方向、进度和质量的整体可控。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力求形成的制度规范立得住、行得通、用得好。”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方案》中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就达28项,公众期待的实名制推荐干部、干部能上能下、选拔任用全程纪实等已列入今年的重点研究议程,对民情、舆情的重视与回应,可窥一斑。

   善用考核指挥棒

  评价体系更科学

  去年,我省实行生态保护优先和农业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引导地方政府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

  去年,我省出台全国首个针对省直单位主要领导的定期考核评价办法,除省委全委会测评和评议外,同时采用本单位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增加个别访谈、旁证考察等环节,并集中征求纪检监察、信访效能等单位的意见,最后综合研判。

  另一个针对省管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制度创新,突出功夫在平时。规定每年确定1-2类部门或1-2个专题进行考核,每年筛选10个班子重点考核,定期向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了解情况,加强考核印证,提高准确性。

   正风肃纪严字当头

  筑牢选人用人防火墙

  如何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我省用“两个提前”“四必谈”等创新制度,筑起一道道选人用人的防火墙。

  从去年开始,我省对拟选拔任用的省管干部采取“两个提前”的办法。一是通过建立平时考核制度、定期分析干部制度等方式,提前掌握干部的基本情况和一贯表现;二是在提请省委讨论决定时,提前征求分管省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去年,省委研究调整10批300多名省管干部都按这个办法。

  同时,省委组织部领导干部与省管干部之间要做到“四必谈”:省委管理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谈1次;拟提拔、交流、免职、退休的省管干部必谈;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省管干部必谈;要求约谈的省管干部必谈。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名干部进行了谈心谈话。

  抓铁有痕力度不减,正风肃纪高压不降。去年,省委组织部开展“7+3”专项整治,全面完成“裸官”、领导干部企业违规兼职清理等工作;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专项整治,两到三年内将基本消化完成;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抽查核实工作,全省共抽查核实1106人。

  另一方面,实施“3个100”年轻干部培养工程:选派100名70后县处级干部到省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105名市县干部到省直单位挂职,从省直单位选派123名处级干部、博士到基层挂职。实行名校优秀毕业生人才引进政策,2012年以来已引进北大、清华等高校共123名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来闽工作。

   创新基层党建制度

  搭建社情民意立交桥

  最近,龙岩上杭城区东二环路沿途增设了6个公交车临时停靠点,群众出行方便多了。“原来这里公交车站点太少,向县民情处理中心反映以后,很快就解决了。”当地群众纷纷点赞。这是上杭运用民情工作机制为民造福的一个实例。

  2004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先后选派4批共1.6万名党员干部到经济相对贫困、工作基础较差的“双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覆盖全省9150多个村,给派驻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为帮后进薄弱村谋变,在全国率先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社区)选派2725名党组织书记到先进村(社区)挂职锻炼;为让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留得住人、干得成事”,选派23个科技服务团、129名干部开展“科技扶贫”;为让“社情民意浮上来”,实施省直机关处级以上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制度,去年以来共选派3批52名处级干部到宁德、龙岩、漳州蹲点调研……

  这些制度落地后,群众反映,到基层“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的干部少了,为民解忧的干部多了,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闵凌欣)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