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免费午餐餐馆悄然现身厦门 唯一要求吃光
三个月前,一家提供免费午餐的餐馆悄然现身厦门:食客不需花一分钱,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唯一要求是吃光盘中餐。“服务员”有老有少,而且清一色是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志愿者……
这是一家特殊餐馆:进店客人不需花一分钱,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唯一要求是吃光盘中餐。餐馆“服务员”从十岁到六七十岁不等,清一色是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
从三个月前悄然现身厦门,到昨天,这家餐馆已为万余人次提供免费午餐。它是怎么运行的?引起了哪些反应?导报记者 朱黄/文 陈巧思/图
餐馆“员工”,均是清一色义工
前埔南区小学对面,古楼路上,“雨花斋素食”的餐厅装潢得古色古香,墙上贴挂着许多以传统文化、伦理美德为内容的字画,大厅中央还挂着孔子画像。
两个月来,几位义工,每天早上9点前就过来忙活了。淘米、洗菜、削土豆……厨房里,志愿者们忙得不亦乐乎,一篮篮清洗过的蔬菜摆放整齐,看上去十分清爽。一位义工大姐说,因做的都是素菜,口味较清淡,所以雨花斋很注重食材的营养和颜色搭配,以提高饭菜的色香味。
10点左右,志愿者们开始烧菜,每天的菜谱都不一样,全是素食,大多以花菜、冬瓜、豆干、白萝卜、土豆等为主……昨天煮的是面条,小小的厨房里菜香四溢。10点半左右,面条煮好了,被义工们装入几个不锈钢大盆抬到前厅,等待开饭。
按需取餐,唯一要求是“光盘”
上午11点,几位老阿伯来到雨花斋门口,不时向内打量,嘴里嘀咕着,“这就是那家免费吃饭的店吗?”“欢迎您,这里是雨花斋。”一位负责迎宾的志愿者满脸笑容地走上前给老人鞠躬行礼,引导他们走进餐厅。“这里确实好,饭菜都是热的,味道又很家常。”一位阿婆插嘴道。半个月前,她听邻居说起雨花斋,就来体验了下,感觉非常好。不过阿婆也坦言,偶尔来吃吃没关系,来多了就难为情,应该把机会让给真正有困难的人。
11点开始,就餐者三三两两地涌入雨花斋,有社区老人,有保安师傅,也有建筑工、拾荒者等模样的人。导报记者看到,每位入店者都是由义工引导,按桌次一一落座,而非随意择座。不一会儿座位就都满员了。令人惊诧的是,现场虽不是落针可闻,却也不同于其他餐馆的人声嘈杂,显得相当安静。对面的小学放学后,也陆续有学生排起了队。
不时有义工轻声提醒人们“吃多少取多少”、“粒粒皆辛苦”。就餐者陆续吃好饭,将用过的碗筷放进门口收纳箱后离开。几乎所有碗都干干净净的,别说剩菜,就是饭粒也很少见到,“光盘”得相当彻底。
爱心传承,不少人报名来当义工
中午12点,雨花斋结束供餐,此时店内仅剩几位就餐者还在用餐,等候区已无人排队。义工们这才顾得上自己吃饭,盛上面条,细嚼慢咽。吃完午餐,后厨也是一派繁忙,几位义工在水槽前一字排开,对碗筷实行流水线式清洗。
一位容貌清秀的女志愿者,得知导报记者前来采访时十分腼腆,“我们头低低的,身姿矮矮的,不想多说话”;另一位志愿者介绍,厦门目前有两家雨花斋,一家在同安蔡店,一家在前埔南区,“全国共有300家雨花斋,厦门3个月前开张,这里没有组织者,都是参与者”。
许多小学生在这里享用了免费午餐后,带着父母过来吃,甚至帮着义工洗碗。“我儿子在家里从不洗碗的,居然兴高采烈地为陌生人洗碗、擦桌子。”一位家长惊叹着孩子在这里吃饭后的变化。
家住隔壁的一位阿伯,在过来吃了几次饭后,当起了餐厅的义务水电工。“我不算什么,这里的店面每个月租金本来要3000多元,房东不赚钱,免费把店铺提供给志愿者做免费餐厅,这才叫高尚。”阿伯说他过来做义工后,境界都升华了。
对话
“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导报记者:雨花斋是从哪里引进的?
义工:最早是在上海,由热心人士出资建立,刚开始是为了帮助老年人和一些弱势群体,后来扩大到所有市民,不分年龄段,不分阶层,都可以来用餐。
导报记者:来就餐的主要是哪些人?
义工:从这个月运行情况看,就餐者中有大半是每天固定来就餐的,其中,社区老人有几十位,小学生也很多,外来务工者也占了不小比例,一些流浪的、拾荒的,我们都不会拒之门外。我们不仅是做一餐饭,更是希望传播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怀的精神。
导报记者:经济上会有压力吗?
义工:我们什么都不缺。厦门很温暖,我们一点都不孤独,有送米送油的,还有送菜的,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爱心,对于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充满了信心。人手方面,我们现在固定的义工有几十人,都有很强的奉献精神。也欢迎其他志愿者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