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词从何而来?

05.11.2015  18:07

此次会面两岸领导人见面时互称“先生”,或许会让人想起,当年毛泽东和蒋介石也曾在书信电报往来中称对方为“先生”。“先生”一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称谓,常用于对年长而有学问之人的尊称,但在不同的年代、时期其指代的对象也不尽相同,山东大学教授冯大诚系统梳理了“先生”一词的渊源与流变。



春秋:父兄


古代汉语最早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因此,先生就是先出生的,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后来,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组成的词,先生这个词早期的意思是父兄,是长辈。春秋时期的著作《论语》里记载,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里的“先生”与“弟子”相对称,就是父兄的意思。


战国:年长而又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期,就把社会上年长而又学问的人,尊称为先生。所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书籍中,就到处可见对话中称对方为先生。如程子对墨子说:“若先生之言,则是不誉禹、不毁桀纣也”,这里的先生指墨子。


清末、近代:对普通人的称谓


到了清末,西方的称呼传入我国。于是,中国人也就有了张先生、王先生等对于普通人的称呼。对人的这种称呼不卑也不亢,平平常常,在民国期间最为流行,到五十年代初仍然盛行。同时,受英语的影响,把丈夫称为先生的说法也开始流行。已婚女性称对方的丈夫为“你家先生”,称自己丈夫为“我家先生”等等。


尊称:不分男女


先生是一个对他人的尊称。从总体上说,教师是一类有学问的人。所以,后世尊称教师为先生。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学们都仍然是把先生与老师混着称呼的,即有时候称先生,有时候称老师。而家长则把教师这个职业和对教师当面的称呼都称为先生——无论男女教师都称先生。


传统的汉语词汇中,子,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先生也是如此,从来没有说一定要是男人。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是男子占着社会的主导地位,所以“先生”这个词也长期只被男人所占有。


△ 冰心先生、杨绛先生


到了近代社会,一些女士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参加政治斗争,参加经济建设,参加文化教育活动。以秋瑾为代表的先知先觉的女士冲破牢笼,勇敢地参加了反对满清政府的斗争,有些人还得到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她们的学问、智慧、勇气、道德文章,她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比起男子来毫不逊色,她们得到了人们的尊崇,人们也把“先生”这个称呼赋予了她们。


像何香凝、宋庆龄这样的政治家,杨荫榆、冰心、杨绛这样的教育家、文学家,吴健雄、何泽慧这样的科学家等等,人们都尊称她们为先生。这是一种男女平权的产物,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正是基于千年以来对有学问之人尊称先生的传统。


△ 屠呦呦


近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先生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荣耀,也是中国女性的荣耀。人们在文章中称屠呦呦先生也只是对她的一个尊称,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很正常的称呼,与英语Mister、Mistress或Miss之类的称呼并没有关系。


依靠脑力工作的人也称“先生


千百年来,除了教师之外,人们把所有主要依靠脑力贡献社会、维持生计的人也都称为先生,称医生为郎中先生,称会计为帐房先生,称说书艺人为说书先生,称画师为画画先生,如此等等。


革命时期:“同志”取代“先生


五十年代开始,从共产党和革命组织开始的互称同志的习惯逐步走向全社会,“先生”的称呼被“同志”所取代(在更早的时候,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同志只是“党内”的称呼。虽然这是一个古老的词汇,表示志同道合的人,但是在这两个党内用的较多,他们都是受了苏俄的影响,把俄语товарищ翻译成同志)。但是,即使是盛行互称同志的年代,仍然保留着对一部分人尊称为“先生”的用法。

作者:陈舒逸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