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5元钱“起步”,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
让每户村民适当缴纳卫生费,激发村民自治热情;借力村规民约普及垃圾分类观念,从源头减少处理量;以奖代补,提高基层重视程度。将乐县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如今的余源村,村容干净整洁,维护环境卫生成为村民们的共识。图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在村道边打扫卫生。
余源村将垃圾处理内容写入村规民约。
余源村村民们都能自觉将垃圾倒到垃圾桶里。
新闻背景>>>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这样的场景,仍然是当下不少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状况的真实写照。去年11月,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住建部指出,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
去年年初开始,将乐县探索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尝试让一些村庄每户村民月缴5元左右的卫生费,使群众保洁责任心爆棚,并且纳入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参与治理意识。县里还专门出台相关以奖代补的措施,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乡镇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做不好的通报批评,让基层政府重视起来。乡镇也出台同样措施,对各村进行考评奖惩。
一年多来,将乐县的探索效果如何?1月7日,记者来到实地探访。
交5元钱,村民更有自治热情,解了“政府干、百姓看”的尴尬处境
将乐县余坊乡余源村,是一个只有190多户的小山村,集中居住的有130多户。
走进村子,黄墙青瓦,修竹成林,水声淙淙,街道整洁。望着这一幕,谁会想到,这个小山村曾因“垃圾围村”而困扰。
今年69岁的村民余生庆说,过去,村里畜禽到处跑,路面都是粪便;村民随手乱扔垃圾,啤酒瓶、饮料瓶甩手就扔出屋外;特别是村里的小河,常常因垃圾堵塞河道,臭不可闻。
以往,余源村主要采取不定期清理垃圾的方式,有时10来天,有时个把月,垃圾多了,才雇人清理。村口垃圾池里的垃圾,主要靠乡里统收统运,因为相距4公里,所以常常得不到及时处理,恶臭熏天,蚊蝇乱飞。虽然处理垃圾每年要花一两万元,但是收效甚微,“垃圾围村”成了棘手事。
去年1月,该村开始尝试用新方法治理垃圾。首先,将保洁任务交给村民肖流珠,每月900元,视保洁任务轻重,由其自行决定,单独或再请一名村民帮忙保洁。每天清晨6时许,肖流珠就起床打扫卫生,一天大概要花三四个小时。“虽然工作脏点累点,但每月能赚900元,不错呢。”她很满意这份工作。
有了保洁员后,如何让村民们参与进来,是个让人费神的问题。村支部书记余秀星说,过去,村民们都认为保洁是政府管的事,与他们无关。村委会牵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几次讨论,决定采取让村民支付卫生费的办法,补贴垃圾处理费用。“每户每月5元,一年60元。钱不多,主要是让村民们明白,他们出了钱,在这上面就有话语权。”余秀星说。
去年3月,42户村民率先交钱,效果立竿见影。这些村民自觉多了,都能将垃圾倒进垃圾桶,改掉了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出了钱,谁也不好意思破坏。而且,这些村民主动成了卫生监督者,看见其他人乱丢垃圾,都会理直气壮地制止。
余秀星告诉记者,这一措施成效之快超出意料,绝大多数村民都交了卫生费。“交了钱,大家都认真起来,保洁成了每个人都关心的事。”他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将乐县在一些农村开始尝试收取卫生费,困难户的钱由村里代出,这样,让大家从心底产生责任意识,发挥村民的自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