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报17年前“50元”之恩 江西民工千里来榕寻工友

16.05.2016  17:56

  福州新闻网5月10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林洛羽)“快18年了,我一直没有忘记那个曾经和我共患难的工友,可人海茫茫,不知道上哪找他,请帮帮我!”昨日,来自江西的杨海贤拨打本报党报热线83751111求助,希望找到多年前在福州打工时曾给予他很多帮助的工友,想当面感谢他。

  杨海贤要找的这名工友叫杨明,贵州人,今年约40岁。1996年,刚满30岁的杨海贤只身从江西老家来到福州打拼,并在白湖亭一工地结识了杨明。因为姓氏相同,彼此又志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了朋友,此后一起从事装修方面的工作。“东街工地、长冠城酒店、工业路148号的绿得罐头饮料城……”10多年过去了,杨海贤还清晰记得当年和杨明一起打过工的项目。

  “在工地打工,基本都是人走茶凉,像我们关系这么好,可以同甘共苦的,实属不易。”年过5旬的杨海贤回想当年打工的点滴,犹历历在目。在共事的3年里,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只要有活干,杨明会马上告诉杨海贤。“有一次,因为包工头没有及时发工钱,我们俩饿了两三天肚子,最后还是杨明想办法,带我到他老乡那里蹭了几顿饱饭。”杨海贤回忆道。

  多年过去,杨明的样貌在杨海贤脑海中已渐渐模糊,只记得他一米六多的个头、黝黑的皮肤、幽默乐观的性格以及过人的食量和酒量。“他曾经跟我说过,一顿能吃一个猪头,外加两瓶白酒。”杨海贤说。

  “最难忘的就是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借给我50元钱。”1999年,刚结婚的杨海贤带着妻子继续到福州打工,因为一次意外,他不小心弄伤了脚,不得已在家休养几天。“那时,治脚伤已花去了一笔钱,而我又不能做事,妻子更是人生地不熟,一时间捉襟见肘。

  杨明听说此事后,二话不说,塞给杨海贤50元钱,让他好好养伤。杨海贤将自己最值钱的一辆破旧自行车的钥匙塞进杨明家的门缝之中,权当借据。“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福州,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我们就这样断了联系,我也因为养家糊口四处漂泊,再也没来过福州。”杨海贤说。

  近来,杨海贤因为公事,从南京赶到厦门,一直惦记着“50元”之恩的他特意转到福州,想要找到当年帮助过他的工友,但世事变迁,杨明早已不在原来的地方了。“当年他对我那么好,我怎么都不会忘。虽然不知道他现在还在不在福州,我仍希望能找到他,报个恩,再叙叙旧。”杨海贤说。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或身边的人认识杨明,请拨打杨海贤的电话13002513805,或添加微信18555011028,也可拨打本报党报热线83751111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