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14.03.2017  22:12

中国气象报记者 贾静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并对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地震、气象、地质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气象作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一环,关乎国计民生。就相关话题,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

   记者:“天气预报准不准”是大家最关心的气象话题,也是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关键。目前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处于什么水平?  

   刘雅鸣 :根据统计,2016年全国的24小时晴雨、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分别达87.2%、80.9%、85.1%;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28分钟;中央气象台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继续稳定在70千米以内,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要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归根结底是要在天气预报准确率上下功夫。虽然从科学角度来看,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但气象工作者正以百分之百的努力,持续提升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和水平。

   记者:除了提升天气预报水平外,气象部门在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方面还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雅鸣 :气象监测是预报的基础,也是我们大力推进的重点领域。我国目前已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2016年,“风云四号”A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成功发射,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垂直观测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填补了我国多项观测空白,为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增添了“利器”。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形成由3颗“风云”极轨卫星、5颗“风云”静止卫星组成的卫星组网观测,19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地面监测站网也不断延伸,乡镇平均覆盖率达到96.5%,气象监测的“盲区”越来越少。

  能否及时接收并有效利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直接关乎防灾减灾成效。由气象部门牵头建立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投入业务运行,目前已经汇集15个部门71种预警信息,初步实现了多灾种预警信息的统一发布。依托这个平台,我国可以实现国家、省、地三级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部门之间的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及快速发布。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以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已建立;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气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并分类解决预警信息 “最后一公里”问题。

  气象部门秉承“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公共气象服务理念,广泛面向各个领域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例如,面向农业,发展智慧气象,建立“直通式”为农服务模式,为98.2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点对点精细化气象服务。在城市、生态、环境、海洋、水利等领域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方面,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87.7分,再创历史新高。

   记者:目前的防灾减灾形势,对气象工作提出哪些新要求?  

   刘雅鸣 :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呈现出强降水增加、区域性干旱增加、台风增强等特点,极端气象灾害的多发、重发趋势明显。同时,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时空分布不均,极端气象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交织发生,自然灾害又可能与人为灾害交织,不同灾害影响呈现叠加放大效应,这些都加剧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调研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要求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属地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力量与市场参与机制,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从现实形势到国家战略,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气象局今年重点推进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就是着眼于国家防灾减灾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的综合问题,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重点加强多部门协同、跨区域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促进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更为有效地得到发挥。

   记者:结合这种新要求,气象部门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将采取哪些新措施?  

   刘雅鸣 :气象部门将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努力为推动防灾减灾实现“三个转变”提供更有力的气象支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预报预测精准度。在现有的气象监测基础上,要推进观测装备的智能化和观测手段的综合化,发展先进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完善多功能、全天候、一体化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要加强精细化预报预警,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预警的精准度和提前量,构建精细化、多尺度、实时跟踪、滚动更新气象灾害的预警业务,推动气象预警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中的气象科技支撑。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实施“互联网气象+”和气象大数据战略,建立开放互联的气象大数据平台,激发气象大数据在综合防灾减灾决策支撑中的潜力;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研究,研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评估和研判系统,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关口前移。

  三是通过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发挥气象灾害预警、风险区划在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中的作用;积极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融入政府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融入社会应急体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融入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国家整体防灾减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建立精准、立体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预警信息的精准靶向发布。

  四是进一步开放合作,强化部门合作和联防联动,共同形成综合防灾减灾合力。推动部门协同和跨区域协作,建立部门和区域信息共享、灾害会商、应急联动和灾害评估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部门联动,实现多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