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结合”,助力“三下乡”落地生根

05.01.2017  02:03

  “三下乡”活动开展20年的历程,充分证明了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落到实处,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动力。但是,如何真正实现“有效对接”,与农民、农村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做好“三个结合”,是助推“三下乡”落地生根的关键。

  一是突出品牌,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以弘扬文化、展现文明、注重内涵为要求,充分发挥本地特色文化文艺项目,提升本土特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如福建省邵武市的非物质文化三角戏、傩舞等项目,植根与民间,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邵武市在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中,注重吸收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同时,围绕李纲、严羽、黄峭、朱熹等历史名人,开展戏剧展演、文学创作、诗词朗诵等文艺活动,发挥历史名人文化效应,社会反响热烈。

  二是彰显特色,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为解决“三下乡”活动浮于表面,形式化问题,在活动设计上应彰显特色和亮点,注重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如邵武市传统习俗有河坊村“抢酒节” 、宜坊村“过火节”、和平坎头村惠安祠“摆果台”等,挖掘并传承其民俗文化的内涵,群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赋予“三下乡”活动丰厚的根基。

  三是树立新风,与农村阵地建设相结合。新时期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的要求。“三下乡”活动为摒弃陋习陋俗,净化农村风气,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各大传统节日,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三下乡”活动,弘扬文明新风、树立文明新规、推行文明新事。同时,不断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如不断巩固“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俱乐部”、“文化中心户”的建设,注重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三下乡”活动有场地、有人才、有资金、有措施,真正实现“下送”到位,“”、“”统一。

  开展“三下乡”活动意义重大,道路长远。文化、科技、卫生作为“三下乡”主体组成部分,各自承担着党和国家对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责任。愿“三下乡”活动,真正成为面向农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的一项富有特色、充满生命力的“惠民工程”,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邵武市委文明办 张桂香)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