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 闽“数字海洋”建设走在前列

20.04.2018  15:42

  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复了在福建建立“十五”863计划海洋监测领域重大专项“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示范区。由此,福建省进入“数字海洋”时代。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省海洋与渔业系统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在海洋环境观测、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水产品追溯、渔船应急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数字化”“数据化”管理,“数字海洋”建设位于全国沿海省份前列。

   海洋动力环境观测 服务防灾减灾决策

  目前,我省建成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业务化运行时间最长的区域性海洋环境立体实时观测网和信息化服务体系,集成观测设备68台套,观测要素达26种,形成对福建海域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和信息服务,累计获取数字化数据8太字节(TB)。

  据介绍,该观测系统为我省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支持,在全球气候增暖、台风强度增强的背景下,基本实现海上防御台风“零伤亡”的目标。观测系统先后荣获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及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观测网的基础上,我省建立了海洋预警报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将预警报业务工作全面数字化,并将预警报业务系统与发布系统自动对接,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即时发布网站、手机APP、微信、传真、短信、LED显示屏等服务信息,有效提高海洋预警报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让海洋预报信息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广泛与高效。

  “在此基础上,我省开发了海上突发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累计向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提供了75期落水人员漂移轨迹预报信息,累计协助救起229人。”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化海域动态监管 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2002年以来,省海洋与渔业厅先后建设了海域使用信息系统、海域使用审批管理系统,在我省沿海各县(市、区)建设了海域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了“福建省海域使用权出让管理系统”。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逐步实现了全省海域信息一张图,用海项目智能分析审核,海域使用权电子登记和统一配号,海域使用权出让“信息公开、过程控制、全程留痕、永久追溯”。目前,全省共确权登记海域使用项目3300多个,项目电子化资料文档上千吉字节(GB),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海域和海岛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海岸线无人机航拍影像,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全过程信息化 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

  目前,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完成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一期建设, 具备对业务受理、样品管理、检测过程控制、报告生成等处理功能,着手推进二期系统建设,通过海上外业样品采集移动终端建设,进一步实现海洋环境监测全过程信息化。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展示系统,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具备海洋环境监测资源存储、应用服务、统一展示等功能,满足监测业务管理需求。依托重点专项研发项目,计划建立监测数据智能辅助审核平台,对区域立体监测系统获取数据的自动审核,剔除异常、可疑数据,确保入库数据质量。

  此外,我省还将构建海洋生态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基于致灾因子的危险度,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估海洋生态灾害影响等级,为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守护渔船渔民安全

  “现在,全省渔船实时位置可直观地显示在电子海图上(渔船定位功能);当渔船遇险时,船上人员只需按下安全应急终端报警按钮,即可自动报警(遇险报警功能),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接到报警后,通过电子海图准确定位报警船只位置,并搜索周边海域渔船,指挥调度周边海域渔船前往救助,或指派临近的公务船前往救援(组织救助功能);若遇有渔船失联,可通过轨迹回放查询船只在各时间节点的轨迹,为开展海上搜救和海事调查提供依据(轨迹查询功能);可设置电子围栏,对进入围栏的渔船,系统自动发送短报文提醒,同时系统也将自动报警提醒值班人员关注,防止渔船进入管制海域生产作业;当应急事件发生时,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中心可通过视频会商系统进行会商,研究部署处置方案(视频会商功能);在防御台风期间,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重点渔港和养殖区域实施24小时监控,督促渔船和渔排上的工作人员上岸避风(视频监控功能);可通过系统平台发布紧急预警信息和指挥调度信息(信息发布功能);可直观显示各渔区的风浪情况,为渔船防风避浪提供决策参考(海况预警功能)。”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我省已为3万多艘捕捞渔船安装北斗海事一体化船载安全应急终端、渔船自动识别(AIS)终端以及手持安全应急终端等,依托公众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将渔船信息接入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省市县应急指挥中心、数据中心、卫星和渔船的实时连接。

  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有力地保障了海上渔船的安全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2017年,全省海洋与渔业部门依托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共组织海难救助641起,救助渔船641艘次,救助人员7099名,挽回经济损失14.7亿元;共指挥渔船回港避风114.79万艘次,安全转移渔船和渔排人员317.31万人次。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

  2012年起,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产品中禁用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工作(以下简称快检工作),经过四年的推广普及,于2015年实现了全省市、县(区)所有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配齐快检设备的目标,2017年全省完成水产品快检5390批次,有效保障了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此外,全省持续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通过建立信息监管系统,强化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加强上市水产品标识管理等措施,构建了水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体系。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大黄鱼、鲍鱼等60种水产品、236家养殖企业纳入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据介绍,我省还将不断完善福建省渔业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云平台,通过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养殖技术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生产智能管理等几大模块,为水产技术人员和养殖户提供在线交流与指导、生产管理动态、水生动物疾病的辅助诊断,以及渔业技术服务的网络化管理等。

   福建虚拟海洋研究院助力项目落地孵化

  2014年,福建虚拟海洋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有效促进项目资本技术和人才对接。目前,虚拟研究院门户网站征集入驻专家达1500多名、入驻高校20家、科研院所39家,创新企业368家,服务机构10家,建成汇聚300名以上重点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信息的数据库。

  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虚拟研究院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对接和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共征集推介先进适用海洋科技项目成果对接项目技术成果520余项,促成近160项海洋高新技术科技成果与涉海企业对接签约并获得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立项支持。搭建涉海投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涉海企业资本对接。投入1.8亿元财政资金作为风险补偿资金,分别与中行福建省分行、民生银行福州分行、海峡银行、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合作开展海洋企业助保金贷款和“科技贷”业务,目前共有200余涉海企业获得助保金贷款支持,累计授信贷款超过12亿元。先后设立了远洋渔业产业基金、厦门海洋产业基金、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海峡资源保护与开发专项基金,支持海洋产业发展壮大。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帮助对接成功项目提供融资服务达135亿元,有效地缓解了海洋企业特别是海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此外,我省将在整合提升现有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基础上,重点推进建设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厦门海沧海洋生物医药港、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等五个特色海洋产业园区为福建虚拟海洋研究院依托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创新创业基地,最终形成“一网五基地”的虚拟海洋研究院体系,为项目充当孵化器,保障优秀项目顺利落地和成功孵化。

   全面及时完整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投入运行

  2018年2月,福建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Ⅰ期)通过终验并投入运行。该系统是一个覆盖福建省沿海的省、地市、县区的三级联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建立一个海洋经济数据中心;开发应用支撑平台、目录服务和数据交换平台、信息服务与发布平台三个平台;开发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海洋经济地理信息系统、辅助支持系统和海洋经济评估系统四个应用系统,最终实现业务化运行。监测范围涵盖5个市级、1个试验区、29个县级、1000多家涉(用)海直报企业。基本实现对海洋经济运行的全面、及时、完整的监测和跟踪的试点工作。

  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我省系统的省、市、县三级联动、企业数据直报方式,实现设计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等相关涉(用)海重点企业原始统计数据直接联网报送;通过对海洋经济运行的月度监测、季度监测、年度监测及其他跟踪监测,提高了我省海洋经济监测频率和时效。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完善‘数字海洋’体系,加大建设规模,增强应用水平,充分挖掘数据应用潜力,同时大力推动‘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实现我省海洋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服务智能便捷、海域资源智能识别提取,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为建设海洋强省目标发挥应有作用。”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