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09.10.2016  02:08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另一个就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不管对一个人、一个政党,还是一个民族来说,信仰都是指路明灯,是精神支柱,是最强劲的动力,更是力量的源泉。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10次强调不忘初心,比如:“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本色和对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

  孔繁森把“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作为座右铭,用生命实践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铮铮誓言;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牛玉儒扎根草原,忘我工作,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杨善洲为了人民利益奉献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共产党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他们心中坚守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仰。

  信仰是我们精神上的“”。没有信仰,信仰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从井冈山精神到延安精神,从大庆铁人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发挥着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让我们穿越90多年艰辛历程,写下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震撼”。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对于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坚定信仰是最重要的党性修养,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在喧嚣中坐稳冷板凳,在纷杂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因此,信仰之灯需常擦拭,信仰问题当常自省。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性更纯洁、心灵更明净。(梅列区委文明办 谢欣欣)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