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非遗的“真” 传播历史文化的“味儿”

31.01.2019  19:23

  近日,在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关于“非遗”的议题,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都各抒己见。他们都一直认为,“非遗”应该得到应有的传承与保护,才能弘扬“非遗”的历史文化的“味儿”。

  非遗,顾名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流传下了不少灿烂的文化宝藏。“非遗”则是其中之一。通过了解不少地区的“非遗”,我们就能够了解很多地方的历史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奇闻异事。从不少的“非遗”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独具匠心,古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非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毋庸置疑。传承与保护“非遗”,是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但是,关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倾向。为了追求更多商业利润,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往往将“非遗”脱去了历史文化的“内脏”,留下一个只有外表的“空壳”,给不少游客一种“假大空”的浮夸感受,甚至让不少游客都觉得“非遗”都是做出来的“假货”或者是人工雕刻出来的“模型”。这种商业化的误导让“非遗”褪去了历史文化的色彩,只会给后人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让经典的历史文化从此“失传”。

  要想真正让“非遗”得到应有的传承与保护,弘扬历史文化味道。就必须要从思想上、从做法上彻底进行改变,方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思想上,去功利化。对于“非遗”,必须要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知。它不是单纯的“商品”或者“产品”。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传承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于“非遗”,不能仅仅看中它的商业价值以及旅游价值,更应该重视其文化收藏的价值,文化传承的价值。这就要求,各地区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要做到去功利化。

  做法上,保持“非遗”本色。就是指保持“非遗”的“原状”,不做妄加改造。应通过多种形式对“非遗”进行挖掘、保存,还原非遗文化的“真面目”,保持“非遗”历史文化的本色。加快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传播力,创新思路,扩宽渠道,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特别是在年青一代人心中“”起来,这样才能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非遗”是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历史“瑰宝”,是中华民族值得传承与保护的精神财富。唯有保持“非遗”的“”才能让其历史文化的“味儿”得以弘扬,才能为各地实施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莆田文明网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