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让城市的记忆留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4月13日 新华网)
现今已经不是以GDP论英雄的时代了,要衡量一个城市发展得好不好,除了考虑它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略。文物,作为一座城市的记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并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古建筑缺乏保护,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从2006年7月起,福州市政府对它进行了多年的修复和保护,使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以延续,休闲、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日臻完善。近几年,三坊七巷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成为向外界展示推广福州文化的金字招牌和重要窗口。
另外一个例子是鼓浪屿。2014年起,厦门市对鼓浪屿实施“全岛博物馆”计划,将重点历史建筑、多国领事馆纳入公共开放的无围墙生态博物馆系统,变成活化历史的重要资源。鼓浪屿在积极稳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注重文化、生活和业态的内涵提升,用文化创意处理好遗产、旅游、社区三者的关系,把鼓浪屿打造成知名的艺术岛。目前,鼓浪屿已经正式成为2017年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破坏文物即意味着抛却历史,抹杀城市特色。如果城市建设以牺牲文物遗迹为代价,必将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破坏文化遗产,也许可以换来一时的经济发展,但一个缺少个性和历史的城市同样也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宋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