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侨批研究者:让更多侨批回到华侨聚居地

11.03.2015  22:01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泉州3月11日电(廖静)“批一封银两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正如这首民谣所唱,一封封侨批道出一代代华侨心中多少牵挂。

  “让象征侨情侨谊的‘世界记忆’侨批再次回到华侨聚居地,展示华侨前辈的爱乡情怀。”泉州华侨历史协会副秘书长刘伯孶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侨批应当多走向华侨聚居地,“今年6月份开始将陆陆续续有侨批到东南亚国家展出。

  “”是闽南语中的“”。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中国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福建省侨联、福建省档案馆等相关部门联合推出侨批展览。”刘伯孶告诉记者,包括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侨批研究者,与来自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研究者,共同讨论侨批保护与宣传,侨批再“”侨国引起广泛关注。

  2012年以来,“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档案展”等大型展览走向国外。刘伯孶说,这些在国外举行的侨批展览,让侨批进一步走进世界华人的视野。

  “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一代,他们对华侨在外打拼都有一定感触。”刘伯孶认为,侨批再次进入华侨聚居地,可以让华侨华人感受到前辈华侨的爱乡情怀,同时再次搭建起与家乡的新桥梁。

  “侨批需要加快对外展示,目前福建各个研究机构,正在着手将侨批纳入中小学教材。”刘伯孶还透露,在即将召开的泉州市政协会议,他准备递交提案,建议将南安和昌信局、源兴信局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对没发掘的侨批遗址、侨批文物以及把侨批与旅游结合起来的方式,也让研究侨批十多年的刘伯孶感到高兴,“侨批是一步一步走进人们视野的,其实侨批的历史是比较长的,人们所熟知的是2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可是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跨洋家书,却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研究侨批,要让它有一定的现代意义。”刘伯孶说,如今还有一些侨批依旧在国外。福建侨批还应当与广东侨批合作,侨批的研究工作,需要海内外学者共同努力,才能保存好这份独特的记忆遗产。

  “侨批在东南亚国家的再次流传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现。”刘伯孶告诉记者,侨批直观地展现了中国优美的书法艺术、山水画、风土人情,以及包括孝悌、乐善好施、民族气节等在内的民族精神。

  “代表老华侨乡情乡谊的侨批展与海外华侨进一步互动,不仅可以引起老华侨共鸣,更能让新华侨了解逝去的历史。”如今越来越多的华侨感慨,现在都是用电话、QQ、微信等通讯方式联系,不再写信,也“不会再有侨批了”。(完)